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13-10-20 09:33:36)
分类: 专业学习
个人简介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于1878年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
1900年在弗曼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03黏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芝加哥大学任讲师。
1908年当他有资格成为芝加哥大学的助理教授是,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聘请他任比较心理学的教授,并让他指导实验室,他便应邀前去。
1915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机能主义占主导地位。机能心理学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杜威(J.Dewey)和安吉尔(J.R.Angell)都是他的老师。但杜威对他影响不大。
一、基本观点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一度曾信奉机能主义,但他主张对心理学进行进行比较客观的实验研究,因此对机能主义像构造心理学那样使用“意识”、“感觉”、“直觉”、“激情”、“情绪”和“意义”等术语感到不满。他认为,可以写一部心理学,不用“意识”、“心理状态”和“心”这类术语,而是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

    华生自己说,他是在1903年前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的。1908年,他在耶鲁大学的一份讲义中,第一次公开发表了有关这方面的观点。1912年,他应卡特尔之邀,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这个问题做了一系列的演讲。1913年发飙了以这些讲稿为基础的一系列文章。行为主义由此诞生。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1913)一文中提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他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行为主义者力图获得动物反应的一个统一的图式,认为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因此,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应当把人和动物放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而且越近似越好”。

    华生认为,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及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环境的;第二,研究引起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刺激。在华生看来,“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我们研究的客观对象。”

   《行为:比较心理学导引》(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sychology)一书对其理论和观点做了系统阐述。概括起来,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表明“从心理学中抛弃所有有关心智(mental)的内容是可能的。”事实上,华生有时是通过转换的手法来清除这类内容的(例如,把情感和情绪转换成身体内部引起的刺激),有时则是通过预测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来阐述问题的(例如,把思想、映像和其他意识内容归因为身体中某些肌肉的动觉反馈)。

第二,考察了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各种方法。他反对内省法,提倡客观的方法。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2)条件作用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发生效用(3)口头报告法,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方法,而是在当前科学技术条件下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权宜之计(4)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我们应该更多地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

第三,华生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论

二、学习律
   华生的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抨击桑代克效果律基础上的。在他看来,桑代克的效果律是心灵主义的,只不过是陈旧的享乐主义的翻版而已。

    白鼠挖沙实验来推翻桑代克的理论,效果律的不正确,并提出频因律和近因律取而代之。
    1、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是,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学习律。他在1919年出版的《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一书中,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
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为此,华生和雷纳进行了一项称之为“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的实验。

华生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领袖,甚至是乞丐或者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的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Watson,1924)

三、评价
    华生无疑是心理学史上极富个性色彩的人物之一。尽管他比桑代克年轻,但他在20世纪初的名声比桑代克更高。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和立言人。

    华生的学术生涯很短,但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他使心理学家们相信,学习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个性和情绪等都是习得的。在20世纪上半叶整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行为主义心理学一直在北美占统治地位。

    从哲学上讲,华生是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的。他力求把人的各种喜心理现象简化为肌肉和腺体的一些活动和习惯,通过否认人的主观世界否定人的意识而把人完全加以机械化,这就不关乎别人要把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称之为“肌跳心理学”了。

    VS巴甫洛夫学说 华生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但对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

    第一,巴甫洛夫十分重视动物和人的行为与神经系统的关系,他是通过研究条件反射,探讨大脑皮层和皮下的活动,即探讨高级神经活动。而华生则只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完全忽视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

    第二,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他论述了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正是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可以进行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而华生则混淆了人和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类思维的特点。

    第三,巴甫洛夫并不否认意识。他认为“否认主观世界是最愚蠢的。”虽然他不满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他认为反映主观世界的心理学还是需要的。而华生则根本否认意识和主观世界的存在。(高觉敷,1982)
行为主义者(包括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都认为,对人脑的研究不是心理学家要做的事情,而是生物学家或者神经学家的研究对象。

    第四,华生是通过转换的手法来“清除”意识的,也就是说,他把一些意识内容转换成身体的内部刺激或肌肉的动觉反馈。因此,她只是在字面上否认意识,而不是从根本上否认意识的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