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写“老炮儿”的戴愚庵

标签:
老炮儿戴愚庵沽上英雄谱混混儿论 |
分类: 历史 |
最早写“老炮儿”的作家——戴愚庵(上)
电影《老炮儿》正上映,“老炮儿”是北京人管流氓的叫法,天津人管流氓叫“混混儿”,混混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阶层,他们中也有些人讲义气,不怕死,敢出头的;当然还有欺行霸市、滋扰乡里的“混混儿”;有成为地方黑恶势力的混混儿。他们混一时是一时,有着各式各样或松散或紧密的组织,好像有规矩,好像讲义气,但是毕竟他们不劳动,不生产,凭借着一膀子力气、一派言语恶语在社会上立足。
其实在天津,作为纯流氓的混混儿在现在已经不不存在了,但是在49年以前,确实是社会上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旧时天津就有那么一位写混混儿的小说家叫戴愚庵,他最著名的作品叫做《沽上英雄谱》,就是评书剧场里非常有名的《混混儿论》,直到今天,“李金鏊(nao)二次折腿”“李金鏊大战上海滩”等段子依然在评书茶座里让今天的人们听得津津乐道。
戴愚庵,天津人,生于1890年,祖籍浙江绍兴,1910年考上了官费留学生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回津后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任天津官立第八学校(就是南门东小学)校长和天津草场庵小学校长多年。
戴愚庵任教的学校在老城里,他的家就在南门里体仁堂药铺对面。有人说老城文化代表着天津文化,但是,在天津还流传着一句话“东门贵、北门富、西门贫、南门贱”,所以老城文化这个词儿不能够囊括老城里的文化形态,老城里人口分布情况和特点,决定了其文化形态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由于戴愚庵生活、工作都在老城里南门平民区一带,对津沽民情、民风、民俗就有很多了解,他又勤于搜集奇闻轶事。于是从投稿开始,先是在《东方时报》副刊《东方朔》中,发表了《劫灰艳屑》、《如此津门》等连载小说,后来在1926年应约撰写长篇小说《沽上英雄谱》,书中描写“混混儿”争地盘、抡斧把、争锅伙等现象,反映了下层社会生活状态的一个方面。戴愚庵先生文学功底深厚,文笔犀利,摹写人物栩栩如生,情节异常生动,深受读者欢迎。这部作品篇幅较长,《东方时报》这个报纸都停刊了,而这个作品却还没有连载完,只好转到了《益世报》续载。1937年由《益世报》出版了单行本,一部作品连载好几年,也真是个奇迹了。
那么,这部作品为什么大受欢迎,炙手可热呢?
吴云心在单性本序言中写到:“从前天津一部分人为着生存而团结、而反抗的故事。许多英雄为了大众的生存而勇敢的牺牲自己,他们虽被严刑逼供,但没有口供,没有屈服,只有死,死在他们看作是平常之事。虽然在智者看来是其愚不可及,但他们的精神是可佩的。在本书逐日见报时,我们的国度与一个混混儿被逼招供时的处境不知在什么地方有着相仿。现在这书出版了,我希望这股英雄的精神依然保存在我们的国度里,同时更希望这精神里加一些新的意见。”这本书出版时候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政府迁至南京,对北方的控制力降低了,北方处在日本人觊觎之下,于是这十年,在中国北方尤其是京津地方,被日本人蚕食,被政府冷落,天津人民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就有了“天津一部分人为着生存而团结、而反抗的故事”,而在这些故事里,这些底层平民就成为英雄,他们表现出来的这种不怕死精神,是一种特有的反抗的精神,并且吴云心“希望这股英雄的精神依然保存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不仅是吴云心的希望,也是人民的希望,正因为当时的政府窝囊,人民才推崇反抗的精神和行为。所以,这部书才广受欢迎,因为他说到人们心里去了,至少是在书里出了一口恶气。正如学者倪斯霆先生指出:“此时期正是英雄被视为混混儿,混混儿充当英雄是年代。作者(戴愚庵)有感于此,以曲笔写现实,可谓别有深意”。《沽上英雄谱》并不简单。
以喜怒笑骂之间,以打打闹闹之间,以最普通的底层民众的最平实的生活状态,反应了最精准的时代脉搏,这正是津味小说最独特的地方,并且传承至今。
那么,戴愚庵还写过什么小说,他最钟情的又是哪一部呢,且看下集。
最早写“老炮儿”的作家——戴愚庵(下)
作为一个老天津卫著名的小说家,戴愚庵不是只写混混儿,他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他也写言情小说的。如《秋雨销魂录》、《花市春柔记》、《嫁娶镜》、《沽水游侠》等。戴愚庵还是一个曲艺的研究者,曲艺的作者。
据天津文史学者侯福志先生考证,1922年12月7日、13日,天津《大公报》“剧谈”栏目,刊发署名“箬翁”的文章《半班戏话》、《半班戏话(二)》。该文被公认为评剧史上所发现的最早对这个剧种进行系统评介的文章,也是第一篇系统介绍天津评剧演化史的重要文献。文章共分前后两部分,约3200字。从评剧的内容渊流、早期形态、艺术特点、女伶的产生、评剧的演出限制等多个侧面,全面系统介绍了评剧(当时因角色不全故称半班戏,后来因谐音演变为蹦蹦戏)自庚子年(1900年)以来在天津的发展史。又据侯福志先生考据,这位“箬翁”便是戴愚庵先生。
戴愚庵酷爱天津曲艺,与不少曲艺名家都有交往,这些曲艺名家对戴先生都相当尊敬,相声大师张寿臣先生曾说过:“我有两位老师对我帮助最大,北京一位庄荫棠先生,天津一位戴愚盦(庵)先生。”戴愚庵还将所存《化蜡扦儿》抄本,(通过李燃犀)传给了张寿臣,成为张擅长的节目之一。
那么,戴愚庵先生自己对哪一部作品比较满意呢?
戴愚庵虽然居住在南门里,但是东门里对于戴愚庵而言也一定是很熟悉的,那么东门里有什么呢?有富人家的大宅门,比如华世奎华家、比如徐世昌徐家,比如严信厚严家等,都在东门里有豪宅,那么,熟悉东门里的人,熟悉的是什么呢?首先熟悉的肯定是宅子,是建筑,是院落,是园林,是高墙房檐,是雕梁画栋,是门楼台阶等等,对于这些外部环境的熟悉,却也成为他写作的源泉,也就是说,他一定是经常往来于东门里的,耳濡目染的对这一带的深宅大院,一定是在这走过的时候,脑子里在构思,或者说是在瞎想,其实瞎想就是构思,这里一点贬义也没有的。这样写出的这部作品叫什么呢?叫做《串房檐史》,这部书中非常详细地描绘了不少极为考究的住宅,而这些住宅多以天津的名门望族的居所为蓝本,它不啻为一部津门名宅谱,称它为建筑学家提供一份天津清末建筑资料,实不为过。所以我们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家,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他一定是经常游荡于离家并不太远的东门里,看多了深宅大院,“胡思乱想”的结果就是一部小说的题材,而在所有戴愚庵的作品里,他自己偏爱的,恰恰是这部《串房檐史》。
戴愚庵先生1945年去世,据文史学者、权威人士倪斯霆先生考证,1945年4月出版的《369》杂志第581期刊有消息一则:“天津名作家戴愚庵氏,别署娱园老人,著作甚丰,如《秋雨销魂录》、《花市春柔记》、《嫁娶镜》、《沽上英雄谱》等,散见各报及出版市者,不下数十种,文笔犀利,情节曲折,极为读者所欢迎。尤以近在本报刊载中之《沽水游侠》为其得意之作……不意其忽于上月三十日突罹心脏病,继何氏而西逝矣。戴氏遗作尚未出版者不下十数种,易箦前,嘱其令郎整理保存,闻内容均极精彩……”
戴愚庵的孙子戴更生曾经对倪斯霆先生讲:戴愚庵死后曾留下大量文稿,存于一柳条箱中,由其次子保存,20世纪50年代尚存家中,后来这些遗稿可能有部分散落坊间,致使今天的我们无缘看到那些遗稿,是为遗憾。那么,就让我们记住老天津卫这位小说界的前辈吧:
戴愚庵,名锡庚,字渔清,号愚庵,笔名娱园,箬翁,生于1890年,去世于1945年,天津人,老天津卫早期最著名的小说家,由于其擅长于写作关于混混儿、反映市井民俗、掌故故事,被誉为掌故小说家。
在上面这则消息当中,有一句话,说戴愚庵的去世是“继何氏而西逝矣”,那么,这个“何氏”是谁呢?且听下回分解。
(《今晚报》2016年4月9日,压缩后发表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