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6169419et9f4499c061a6&690
中国最失败十大景观之一——天石舫
http://s16/middle/6169419et7653a98fbd4f&690
它的失败不在于它的形式,而在于它的内容,在于它的象征意义所引起的历史的思考。
http://s11/middle/6169419et9f44a89ac36a&690
李公祠片瓦无存,剩下的,只有街牌
http://s4/middle/6169419et9f44b4fdc283&690
李公祠大街尽头的花坛,景观石。其实最应该占据这个地方的,应该是一尊李鸿章大人的青铜雕像。
http://s9/middle/6169419et9f44be57e408&690
甲骨文?假古文!真官话。
http://s15/middle/6169419et9f44c278e62e&690
北京颐和园的石舫也曾经耀武扬威
http://s3/middle/6169419et9f44c7368b72&690
这个叫做“天津之眼”,希望透过这个巨大的眼睛,看到的不仅仅是石舫优美威武的外形。
《李公祠大街尽头的石舫》
沿李公祠大街西行至大街尽头,眺望南侧河水,忽见一巨大的汉白玉石舫沉于大河水面,不禁疑窦丛生并如巨石在心。
走下堤岸,走近石舫,见石舫正中大书“天石舫”,哦,它有名字,叫“天石舫”,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个石舫呢?岸边,立有石碑,阅之,明白了。石碑上写着:“今建卫六百年欣逢盛世建此石舫取意天子之渡天津之舫故名曰天石舫矗于兹后人睹之晓源知史耳。”哦,是为了纪念天津建城六百年。建卫六百年不假,欣逢盛世可说,使人晓源知史有益,可为什么非要建个石舫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说起石舫,中国人民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北京颐和园的石舫。颐和园的石舫也称清晏舫,座落在颐和园昆明湖西北部水中。始建于1755年,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建造这个石舫,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舫上舱楼,1860年被毁,1893年重建,取“河清海晏”之义,定名清晏舫,是慈禧太后观景和饮宴的地方。除此,中国其他地方也有石舫,比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南京 煦园“不系舟”、西安华清池的石舫等,但是提到石舫,人们总是先想到颐和园的石舫,也只想到颐和园的石舫,不会想到其他的石舫,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颐和园的石舫经历了太多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具有了特定的含义。
1873年底,李鸿章筹建海军的时候,慈禧大型土木重修圆明园,李鸿章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四方甫定,而土木游观之工,纷然并举,民力几何,徒增忧喟!”
1886年6月、12月,两次挪用海军军费100多万两,修建三海工程。
1888年12月7日,北洋海军刚刚成军7天,清政府就向全国集资260万两,为慈禧整修颐和园万寿山工程。
1891年,北洋海军“定远”“镇远”号等6艘军舰访问日本,登舰参观的日本议员、法制局局长宫尾崎三在报告中写道:“巨炮四门‘直径一尺,为我国所未有。清朝将领皆懂英语。---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反观我国,仅有三四搜三四千顿巡洋舰,无法与彼国相比。”而大清海军亦训练有素,军纪严整。面对飞速发展日益强大的北洋海军,日本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于是,建立一支足以对付北洋水师的海军,成为日本举国上下的最高使命,日本天皇带头,私人捐款60万两,日本国民纷纷捐款捐物,这是在这样的动力之下,日本完成了海军的扩展计划,海军实力迎头赶上,一举超过北洋海军。
1890年10月,华北地区发生水灾,御史吴兆泰奏请停办颐和园工程,慈禧则借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斥责吴兆泰“冒昧已极”,遂交刑部严以议处。而工程照旧兴办。
1891年,户部决定暂停海军购买枪炮、军舰、机器两年,将预算挪用于修建颐和园,修建那座永不沉没的石舫。
1894年10月,赫德在一封信中说:“他们(清政府)还应该睁大眼睛,认识到廉洁也是朝廷本身应遵循的原则,最近10年来,每年都给海军衙门一笔巨款,现在还应当剩下3600万两,可是你瞧,他们说连一个子儿也没有了,都拿给慈禧太后任意支用,去满足她的那些无谓的糜费了!”这里说的就是挪用海军购买军舰的军费,整修颐和园,重建了那座著名的石舫。
1894年,大清国举国上下筹办慈禧60寿诞,中日战争也步步升级;清军节节败退,败绩战报频频回传,而慈禧寿诞庆典有条不紊,在奢华中进行着;8月31日,御史高燮曾、安维峻毅然上书,笔锋直指慈禧;10月5日,翰林院学士文廷式、李文田等上书要求停办景点,支持前线抗战。慈禧的态度是:“今日令吾不欢者,吾将使其终身不欢。”不管前线将士的伤亡如何严重,也不论御史臣民舆论如何愤激,慈禧的寿诞庆典依然沿着既定的日程安排,上演着日新月异的奢糜欢笑。11月7日,是慈禧60寿诞日,当她笑容可鞠地在万岁声中升殿受贺、赐宴百官、赏戏3天时,东北门户大连却已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次日,金州失守。日军在大连山东两路长驱直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指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彻底的战败了。
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花了几千万两所建造的船只,除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大概没有再剩下什么了。”
石舫,承载的,不是康乾的盛世,而是甲午的耻辱。
这一座压垮了中堂大人的石舫啊,这一座葬送了北洋海军的石舫啊,这一座永不沉没的石舫!
伫立在李公祠大街的尽头,中堂有知,还有血吐否?
面对李公祠大街西头的“天石舫”,我在想,不远的将来,这里肯定被当做一个旅游景点,那么,导游小姐将如何解说呢?
今日颐和园,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来到首都北京旅游公干的必到之地,和平的人们,轻松的漫步于颐和园的长廊,走到长廊的尽头,导游小姐会轻松愉快的给游人讲解这个漂亮的石舫的来历,在讲解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让人意味深长:
“这个大石舫有什么寓意呢?大家都听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语吧!统治者好比船,老百姓是水。如果是和平共处,那船就不会翻,如果官逼民反,那统治者这条船恐怕就要底儿朝天了。这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建了这么一个大石舫,任凭风吹浪打永不会被顷覆,取江山永固之意。
人家都说乾隆皇帝聪明,我看这是他的一个败笔,大家都知道,水涨船高的道理吧!您想,如果造条大木船,如果遇到水涨、巨浪什么的,水涨船高,可能还会保住性命。但造条石船,如果遇到水涨,船就不会升高,反而会被水淹没。最终,这条象征统治阶级的大船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淹没了。”
我想,天津的导游小姐会说:北京的石舫36米,我们天津的石舫46米8;北京的石舫是清朝的,我们天津的石舫是仿明朝的;北京的石舫象征清朝永不沉没,可清朝沉没了;我们天津的石舫象征--------。象征什么?换我做导游,我,羞于出口。如果有一天,评选中国最失败十大景观,“天石舫”应该名列第一。我一定投它一票。
抬头回望,一座大桥拦腰飞跃李公祠大街,跨过子牙北运汇集的大河,大桥之上是一个巨大的摩天轮,叫做“天津之眼”。
谁的目光,透过巨大的眼睛,死死的盯住,那眼皮子底下的,那奢华笨拙的,大石舫?
今天是李鸿章逝世108周年的日子,今天不会再有人为他建一个祠堂、立一块石碑。我,一个唐宋元明清的卑微后人,也只有书几行无力的文字,来纪念一个为中国为天津做出过贡献的前辈。
漫步于李公祠大街,随走随想,不觉已是秋去冬来,耳畔传来北风的呼啸。天色渐晚,裹紧衣衫,看花灯初上。拉开车门,躲进汽车,徐徐行驶,李公祠大街在后视镜里渐行渐远。收音机里传来张镐哲那沧桑的声音:翻开陈旧的往事,看见一身沧桑---;我在乡愁里跌倒,从陌生中成长,未来旅程却更长 --- 。北风又传来熟悉的声音,剎那间让我突然觉得好冷 ---
2009年11月7日于天津
(节选自本人博文《李公祠大街随想——李鸿章逝世108周年祭》,因为发表此文时尚不会配发照片,近刚学会,兴致使然,也为充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