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目标设定激励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
分类: 绩效管理 |
整理:孙弘岳
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由Edwin Locke于1978年所提出 ,认为目标本身就是良好的激励因子。强调目标应由员工自行设定,让员工自行将工作目标与个人需求结合在一起。设定明确、困难度高的目标有利于员工不断突破绩效。藉由员工的认同,可以指引员工努力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MBO最为人所诟病之处在于忽略了员工的人性面与行为面。但许多组织在执行MBO时强调目标由上而下将组织目标层层分配到员工身上,藉由员工作目标来达成组织目标,员工对于目标属被动性的承接角色,什么都只看最终结果(尤其偏重在财务结果),却不谈论员工的个人需求与内部动机。如何让MBO在绩效管理中发挥作用,同时满足组织与员工个人的目标,正确运用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将扮演重要的关键之一。
目标机制:
由于目标本身对员工就是一个激励因子,它可以指引员工努力的方向,将注意力放在对组织目标有贡献的地方,提升员工努力达成目标的强度与持续性。
目标特性:
目标设定理论强调目标必须够难够明确。研究发现,设定愈困难的目标将导引出愈佳的绩效产出。当然,这不是要主管设定“不合理”的目标,而是在员工有机会达成的状况下,设定一个挑战性目标。另一方面,目标也必须够明确,让员工知道自己应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水平。因此,目标设定不只是随便设一个职责要求就算了,必须定出明确的目标达成度与困难度。
目标承诺:
目标设定时绝不能像MBO一般只负责将目标分配下去就算数,必须顾及到员工对该目标的承诺。如何强化员工对目标的承诺呢?
目标须由员工参与设定─让员工自行在目标设定结合个人目标与工作目标
目标须对员工是重要的─除了参与设定,让员工知道如何透过工作目标来满足自我的个人目标外,亦藉由平衡计分卡BSC的逻辑,让员工明白自己对组织整目标贡献。如同造砖、砌墙、盖大楼的故事。
目标须让员工觉得是可以达成的─强化员工对工作任务达成的信心(自我效能)
参考文献:
Latham, G.P. (2006).
Work
Motivation.
Locke,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