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觉寺:动静等观听泉音,无去来处闻茶香

(2009-08-04 10:40:09)
标签:

古刹

寺院

龙王堂

无量寿佛殿

大觉寺

分类: 旅游

 

每次游历大觉寺,总有“身未到,心已到”的感觉。古刹坐落在北京西北阳台山,沿着宽阔的京密运河走去,四时景观一路清爽:早春,褐树枝头浮出片片鹅黄,衰草丛中站起点点野花,幽蓝运河闪烁粼粼波光;炎夏,白杨峻拔,垂柳婀娜,蝉噪蛙鸣,微风清凉;金秋,天瓦蓝,云洁白,黄栌红枫,层林尽染;隆冬,远山近野,巨岩嶙峋,或黝黑,或土黄,白雪掩映沟沟壑壑。难怪季羡林先生在散文《大觉寺》里说:“我每次从燕园驱车来大觉寺,胸中的烦躁都与车行的距离适成反比,距离越拉长,烦躁情绪一扫而光,四大皆空了。” 

大觉寺:动静等观听泉音,无去来处闻茶香 

早在辽代,大觉寺已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至今寺院深处高坡上,立着一方辽咸雍四年(1068年)石碑,碑上镌刻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就描述了这座清泉流淌的古刹。千年来,文人墨客游历大觉寺不绝于途,留下了大量散文、诗词和画卷。古时,满清著名皇家词人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游大觉寺,留下一首《浣溪沙》:“燕垒空渠画壁寒,渚天花雨散幽兰,篆香清梵有无间。    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忘言。”今时,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一篇《游大觉寺》的散文,更有如此轻灵的文字:“弧形广陌,新柳两行;陇畔土旁,杏花三四;昔阴未散,轻尘不飞。”

古刹中轴线,依从辽人“崇尚朝阳”的习俗,呈东西走向,这在全国各地已是难得一见。现存院落不大,从东头的山门到西头的龙王堂,主要建筑沿着寺院中轴线,从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向上铺展。寺院北侧,依次散布方丈院、香积厨和畅云轩等建筑群落;寺院南侧,也有戒堂、四宜堂、憩云轩和领要亭等建筑群落。

寺院里,四时皆可观赏和品评的景观、文物十分丰富。有观景一类的游趣,或登龙王堂,凭栏望去,近观大觉寺红墙灰瓦、飞檐斗拱、参天古木层叠展开;远观牧野阡陌,暮霭沉沉,山峦起伏,烟云重重。或憩领要亭,斜倚亭中,盛夏里——听鸟蝉放声,披绿树浓荫,沐浴阵阵凉爽清风;冬日里——观奇岩怪石,赏皑皑白雪,享受一份难得宁静。还有茶饮美食一类的口福,寺院南侧原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如今四宜堂、憩云轩开设了“明慧茶院”,一年四季里,或坐在宫灯高挂的室内,或坐在屋檐低垂的廊下,或坐在宽敞豁亮的庭院,一边厢品茗清泉煮出的各地名茶,一边厢闻听女孩儿弹拨古筝、琵琶,巧手下流出犹如天籁一般的音响——有今人赋词一首,专咏这茶院:“大觉云霁,天如洗。骑驴过春山,流泉古木,茶香如缕。更有玉兰花事,又被古寺钟催起”;方方正正的戒堂,如今改作了“绍兴酒家”,游过古刹,迈入高槛,在厚重案几前坐下,暖一壶陈年花雕,点几碟茴香豆、卤香干、桂花莲藕之类冷盘,要几样豌豆苗、酱香鸭、松花醋鱼之类热菜,呼朋唤友,推杯换盏,此情此景,宛若身在鲁迅故乡的“咸亨酒家”。古往今来,古刹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无数名人来此休闲揽胜。1929615日,燕京大学两位年轻教授吴文藻和谢冰心,由校长司徒雷登主持,在校园临湖轩喜结连理,又乘着校长专车入住这座古刹,度过了他们新婚的日子。

大觉寺:动静等观听泉音,无去来处闻茶香

更有品评精美文物一类的雅兴。寺院的珍贵文物有“五宝”:一宝“乾隆题匾”。乾隆是个酷爱题诗、题匾的风流皇帝,所题诗匾既多且滥,值得品评的却不多。然而,这座古刹有两方乾隆题巨匾,我十分喜爱。一为大雄宝殿前高悬的巨匾“无去来处”,劝诫世人不要留念过去,也不要奢望将来,只需牢牢把握当下;一为无量寿佛殿前高悬的巨匾“动静等观”,明告世人一动一静皆是宇宙常法,不可倚轻倚重从而有违自然之理,又暗喻寺院一静一动两件要物,静者——各个殿堂里或坐或立的佛祖、诸天造像,他们宁静致远、不动如山,动者——寺院两侧滚滚流淌的清冽山泉,他们奔流不息、逝者如斯。二宝“明代造像”。大雄宝殿里,完好保存了三组精美的明代造像——前厅一组,释迦牟尼居中,药师佛居左,阿弥陀佛居右,端坐在高高的神坛之上;大厅南北两侧一组,“二十诸天”手持不同神物,身姿形态各异,静静侍立在雕梁画栋的神龛之中;后厅一组,三面火焰屏风依次映衬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佛祖造像。三宝“蟠龙藻井”。大雄宝殿内厅正中顶端,一环巨大的木雕藻井,网格祥云交织,层层向心聚收,外层四方,顶层浑圆,显出“天圆地方”的理念,圆心内一尊巨大的蟠龙,腾云驾雾,气势恢弘。1930年代的一天,学者陈寅恪刚刚迈入大殿,忽然柱拱上跳落一个灰尘仆仆的“梁上君子”,定睛一看竟是《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许君子连连解释:“这是为了看清天顶上那只精美的蟠龙。”四宝“松柏白塔”。白塔耸立在寺院西端高坡上,被一松一柏两侧紧紧掩映合抱,白塔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圆寂的大觉寺方丈迦陵法师的灵塔。迦陵法师在雍正皇帝为亲王时,曾过从甚密。五宝“辽代石碑”。辽碑立在大悲坛外,历经千年风雨,大部分字迹已经漫漶不清,石碑顶部雕刻的蟠龙依然清晰,这是寺院年代最为久远的文物,堪称“镇寺之宝”。

大觉寺:动静等观听泉音,无去来处闻茶香

到古刹游历,赏四时奇树异花,观盛夏淙淙山泉,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譬如“春赏玉兰”——寺院里多株玉兰花,株株已有300年,每年四月花开时节,朵朵冰清玉洁,枝枝香韵动人。以《荷塘月色》、《背影》两篇散文闻名于世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看了这座古刹的玉兰花,欣然留下一篇《玉兰花赋》,他描述道:“花儿是万支明烛,一个焰一个嫦娥;又像吃奶的孩子,一支支小胖胳膊,嫩皮肤蜜糖欲滴,眨着眼带笑涡。”譬如“秋赏银杏”——无量寿佛殿前一株古银杏,干围数丈,树龄千年,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每当金秋时节,一树灿烂的金黄,映照着整个院落。乾隆皇帝曾经为这株银杏赋诗一首:“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打定记依稀。”譬如“夏赏山泉”——古刹因泉而立,早在辽、金时期,就被分别称作“清水院”、“灵泉寺”。寺院一道山泉,从龙王堂前的龙首中涌出,涓涓清泉分作南北两路,顺着西高东低山势流下。北路清泉沿着地面一道三四寸宽的石渠,缓缓流入香积厨前一泓清池。水池由一整块天然大理石雕琢而成,池沿上镌刻“碧韵清”三字——碧者,状水色;韵者,状泉声;清者,状水质。南路清泉则在巨岩乱石丛中层层跌落,一路叮叮咚咚。南北清泉,最终在山门口内的放生池汇聚一路。与袁克定、张学良并称为“民国三公子”之一的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观赏过寺院山泉后,曾作《听泉》一首:“清泉汩汩净无沙,拾取松枝自煮茶。半日浮生如入定,心闲便放太平花。”至于寺院内虬枝奇拙的古柏、爬满萝架的紫藤、香沁心脾的丁香、姹紫嫣红的芍药、碧色如洗的修竹,以及寺院周边早春的梨花、仲春的桃花、暮春的杏花都是荡涤心怀的美景美色。

大觉寺:动静等观听泉音,无去来处闻茶香

漫步古刹,身随清风,情满天涯,时光淌山泉,思绪飘茶香。世界变得安静下来,没了利的计较,没了名的苦恼,只有轻轻的脚步,只有满眼的风光,还有依稀的琴声。人啊,人!闭上眼,宇宙就是一片空白。何必理会你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活在当下,乐在当下——无去来处,无去来处,无去来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