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沂人事 |
《探秘花厅》九月登陆央视
中国江苏网
2021-08-30 09:48中国江苏网官方帐号
曾经不被西方承认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从何而证?徐州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质源自何时?兼有五千年前南方良渚文化特质和北方大汶口文化特质的新沂花厅遗址告诉我们答案。
记者近日获悉,历时半年拍摄的纪录片《探秘花厅》将于9月初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节目分上、下两集,每集35分钟,讲述花厅遗址诸多惊世的考古发现和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首播时间暂定为9月3日和4日晚上10时,以具体播放时间为准。
坐落于新沂市马陵山的花厅遗址是目前已知良渚文化跨越长江、淮河北进黄河流域最远的一处遗址,是远古南北文化融合的见证。随着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得到了国际认可。
保护和利用好遗址,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今年8月,花厅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设施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入库项目。在央视大片播放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片神秘土地的前世今生,珍视这处徐州大地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探寻五千年前的秘密
花厅遗址的发现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先后经历了4次集中考古,最终在1989年基本完成了这一核心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考古项目。
遗址定名一般以其上的地名来命名,花厅遗址得名于新沂市棋盘镇花厅村。那么花厅村的村名又是怎么来的?查阅地方家谱得知,清代宿迁籍帝师徐用锡生活在此地,花厅村便源于徐家的花厅。
花厅村的老人回忆,解放后,村西北的田地里扒出过“玉石子”“石斧”一类的东西,后来听说它们可以卖钱,一时扒玉成风,使这一带的古人类居地和墓葬受到破坏。后来,花厅村一位在新沂中学读书的学生把村里扒玉的情况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立即把情况反映给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很快成立了新沂工作组,驻地考古。
自1952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专业考古,人们在遗址上发掘了80余座墓葬,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陶制品、玉器、骨器、石器2000余件(组)。
穿越五千年的时光,遗址中的任何细节都在传递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在遗址墓葬中发现的上百具人类尸骸中,有的头骨缺失两颗门齿,经科技分析为人工拔除,这种现象在其他十多具尸骸中也有发现。考古人员很快在《管子》中找到这样的记录:“昔者吴干战,未龀(chèn)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对此解释:“干国因为人口少,男女老少都去当兵了,最后很多未成年的少年也要去打仗。他们把门齿给敲掉,表示我成年了。”
把门齿拔掉也称“折齿”“打牙”,多在青春期对称地拔掉门齿或犬齿,最早产生于大汶口早期文化分布地区,在远古很长时期是青年成人的标志。
见证南北文化的交融
随着考古的深入,人们在花厅发现了许多陶质的生活用具,有的陶器底部有烟熏的痕迹,多数陶器呈红色,质地较为疏松,外形多有彩绘和镂孔,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
大汶口文化的核心区位于山东泰安一带,花厅村与之相距200公里,有专家认为花厅遗址就是大汶口古国的一部分。
在1987年和1989年的两次系统发掘中,花厅墓葬群出土了大批的玉璧、玉琮、玉锥等高级玉质礼器,其中一件玉璧通体墨青色,直径达19厘米,正背两面打磨光亮,为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所仅见。新沂市博物馆原馆长臧公珩介绍,这块玉璧是古人用来祭祀天地的,天圆地方,祭天用璧,祭地用琮,用此璧作陪葬的人身份一定不俗。
在花厅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多以青色为主,土沁后呈乳白色,呈现出浙江一带软玉的典型特征,而这类远古软玉只属于南方的良渚古国。此外,花厅出土的玉器在器型上和良渚玉器也非常接近。
在浙江的良渚古国距离新沂花厅600公里,为何良渚人的玉器会出现在花厅遗址中?而且,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古国和良渚古国远隔800公里,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与良渚文化的玉器为何会同时出现在花厅?
面对种种疑问,专家们梳理了沿线上发现的所有遗址,得出了一个结论——
从苏州到常州,再到泰州兴化,最后到新沂花厅,构成了良渚人向北扩张的路线。5000年前,部分良渚先民来到花厅,与这里的大汶口古国的先民发生了战争,最后良渚人取得了胜利并留下来生活,他们从良渚带来的玉器也留在了这里,成为墓葬中的陪葬品。
考古证明,花厅是良渚人向北扩张的最北端,并在此发生了两种文明的交汇和发展。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高广仁认为花厅遗址是“文化两合现象”的外在表现。
定格史前人群的交戈
南方的良渚人不远千里到花厅占据别人家的地盘,必然要经历一番恶战。尽管五千年的时光早已抚平了这片土地上的纷争,但是地下的遗存却真实定格了当时的血腥。
花厅墓葬里发现的人体残骸有许多是肢骨不全的,明显受过伤害,有的在埋葬时就身首分离。39号墓穴中发现的一具成年男子尸骸,其股骨背面留下了六七道砍砸的伤痕。股骨即大腿骨,它的背面肌肉组织很厚,造成这种伤害的基本上可以排除捕猎行为,很大可能是战争中的暴力伤害。
良渚文化是浙江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良渚人为什么会离开世代居住的富庶江南,一路向北扩张到江北的花厅?地质学专家认为,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达到了最繁盛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海平面曾持续上升,长江三角洲等沿海低海拔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海侵现象,良渚人很可能是因为海侵的原因才导致向北扩张。
海侵又称海进,指的是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向大陆侵进的地质现象。远古发生的这次海侵在公元前5500年达到最高值,此后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退潮期。考古研究者经过对黄河中下游史前文化遗址的梳理发现,数个史前文化的终止与这次的海侵时间相吻合,史前人类在海侵中受到了一部分毁灭,并进行了一定跨度的迁移,人们在迁移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多样的文明。
由此可以理解,在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下,良渚先民选择离开故土向外扩张,一路北上来到花厅。广阔的徐海平原背靠连绵的群山,良渚先民和大汶口人在这片肥沃的平原上,从战争到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而又璀璨的花厅文明。
印证五千多年前的等级制度
花厅遗址凭借丰富的殷商文化代表性价值,在考古界被誉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文中说,商代晚期是中国奴隶制的发达期,也是人殉制度的鼎盛期,殷商文化的渊源应该到花厅文化中去寻找。
人殉指的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贵族殉葬,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流行的一种葬俗。考古专家介绍,在花厅遗址北区墓地目前已知的10座大墓里,8座有人殉现象,最多一座墓葬中有5个殉葬者。
在花厅18号墓中有4具人类骨架,其中的中年男子仰卧直肢葬,他的右边是一个中年女子,侧身葬,在男子的右胸口部位有一具幼儿骨架,女子脚后也有一具幼儿骨架。从墓穴中4人的相应位置看,他们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男子可能是墓葬主人,另外3人是陪葬者。
在34号墓穴中有3具尸骸,其中一名成年男子居中躺卧,另有两名儿童蜷缩在男子脚边,姿势奇怪。专家认为蜷缩在成年男子脚边的儿童是在活着的情况下,被捆绑放入墓穴中的。
花厅遗址中一幕幕人殉状态在中国考古界是首次发现,也是载入中国考古史的重大发现。人殉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在5000多年前的花厅社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制度,人类踏入了奴隶制社会。
联系到良渚人的千里迁移,花厅的人殉很可能与良渚人和原住民的交战有关。良渚人俘虏的战俘成为贵族生前的私人财产和死后的殉葬者,有的墓葬中还有人祭现象以及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墓主人身份不同,随葬品多寡不一。这些发现都对研究我国阶级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国家和私有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聆听文明发展的足音
花厅遗址中出土的各种器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载着5千多年前花厅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在60号墓主人的胸前,遗留下一串由24件缤纷斑斓的鸟纹玉佩、半圆形玉璜和玉环、玉坠组成的项链,其中的鸟形玉佩正背两面的四角都有以浮雕手法精琢的小鸟,形状为左右两鸟,造型酷似鸳鸯。
60号墓主拥有的人殉数量在花厅所有墓葬中最多,死后还戴着这么精美的玉串饰,或就是花厅这片神秘古国的首领。
中华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猪作为家畜饲养,在古代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花厅遗址中,有20余座墓葬有猪的尸骸,它们都是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墓葬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猪形陶罐,体形虽然与野猪近似,但嘴部明显变短,呈现出人工饲养驯化的特征。由此可知,当时的人工饲养已经比较成熟,人们可以通过饲养来获取肉食。
有肉不可无酒。花厅遗址上出土了诸多陶质酒器,由此可知贵族生前饮酒之风比较风行,这也从侧面说明花厅人的农业生产已达很高水平,拥有了十分充足的粮食用来储存与酿酒。
花厅遗址所在的马陵山区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这是花厅人农业发达的主要原因。过剩的粮食生产促进了社会的分层,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可以凭借手工业获得生存资料,由此在花厅出现的十分明显的财产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正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花厅古国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迅速成熟。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林留根所长说:“花厅遗址对我们国家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特别是中华文明所走过的道路、中华文明的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关键性的价值和作用。”
结语
花厅遗址这样『活』起来
花厅遗址是我国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且重要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据业内人士称,如果按照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和惯例,大汶口文化本来应该名为花厅文化,但由于最初的花厅发掘规模较小,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发掘才取得重大收获,所以这一古文明的代表性文化被晚于花厅遗址发现数年的山东大汶口遗址所命名。
花厅遗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第二批“江苏大遗址”。2016年,江苏省文物局在新沂召开专家评审会,来自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省、市相关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审议了花厅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规划。随着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的推进,花厅遗址的科学保护和开发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规划中的花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487公顷,依托新沂城区和马陵山4A级风景区,集农田、山林、水库、温泉、湿地和遗址于一体,包括遗址展示片区、生态景观风貌区、博物馆科研展示区、民俗服务区、现代农业体验区、乡村风貌观光区、农旅休闲游憩区,预计2025年完工。考古遗址公园在建设中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为今后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预留了空间。
花厅遗址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先声,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交融碰撞的见证。马陵山风景名胜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建成的花厅部落是花厅考古遗址公园中文旅结合的深度体验板块,花厅部落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力求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体验五千年前先民所创造的花厅文化。待花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部建成开放后,公园必将在科普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带动地方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