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夏天阳光
夏天阳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53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读清官“自愧诗”【转载】

(2022-04-25 07:37:50)
分类: 转载散文

常读清官“自愧诗”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朱秀坤

工作之余,偶然读到几篇古代清官的“自愧诗”,深有感触。他们或位高权重,或为七品小吏,位卑者未泯济民志,权重者不移公仆心,为政之余常思己过,心怀愧疚,甚至深深自责,寝食难安。如此诗作摈弃华丽,朴素真挚,读来令人感佩。

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写过一首《寄李儋元锡》,其中有诗句:“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身体多病,想家是常事,但安史之乱后,到任一年了,辖区内还有百姓在流亡,自己作为朝廷命官却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惭愧啊。这一句作为“蔼然仁者之言”“闵闵有恤人之心”,一直以来甚受赞扬。类似的诗句,韦应物还写过《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白居易写过诸多反映社会现实尤其底层百姓生活的诗歌,官场公务或视察途中,心有感触,也有自愧诗如《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如《观稼》:“自惭禄位者,曾不事农作。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如《村居苦寒》:“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诗中大量描写了苦难深重的百姓生活,饱含怜悯之心与深切同情。对比自己的优渥待遇他扪心自问,我有何德何能?我为百姓做了多少?自责之心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天灾或人祸,也是考验官员执政能力与为民情怀的时候。北宋梅尧臣执政襄城(今河南许昌)时,有一首《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作诗自咎》:“岂敢问天灾,但惭为政恶。湍回万瓦裂,槎向千林阁。独此怀百忧,思归卧云壑。”遭遇水灾时,激流回旋浊浪滔天,千余房屋被毁。归来反省,愁肠百结,全怪自己没有事先想到派人修好水道,难逃罪责而深深愧悔。

豪放旷达如苏东坡,为官期间常怀经世济民之志,关心民生疾苦。在调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也曾深情赋诗《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满眼的庄稼看不到几株,麦苗也种得稀疏。身为太守,未能改变密州农业的落后面貌,他深感内疚,觉得愧对了百姓,一想到这些就像芒刺扎在身上。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廉吏郑燮(号板桥),发誓“立功天地,字(爱抚)养生民”,曾在家书中深情地表达“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以此为农民代言。在任时不喜应酬上司,最爱深入民间,访贫问寒,解民忧,暖民心,与百姓同甘共苦。知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省濮阳市)时,板桥先生赋《喝道》诗曰:“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途进,惭愧村愚百姓心。”外出视察时,面对淳朴村民递过来的一杯白开水,板桥也觉愧疚,生怕辜负了百姓的期盼。其实板桥先生“官风清若一枝竹,囊空如洗两袖寒”,一直体恤民情,将苦难百姓装在心里,但一碗清水还有村民眼中的那种信任和依赖,依然让他感到了愧怍与不安。正因为怀揣一份深厚的民生情怀,板桥先生才会写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般有担当、有抱负的诗句,被传颂至今。

同在清代,道光年间山西蒲城知县蔡信芳离任时,民众遮道挽留,哭声震天,蔡知县十分感动,叹息一声,题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两袖清风,一叶扁舟,蔡知县没带走陕西的一丝一棉,长亭一别,转头回望相送的百姓不觉心情黯然,仍觉惭愧啊。愧的是自己做得还不多,还不够,未能让更多的百姓温暖与欣慰,只怕是辜负了他们的深情与厚爱。

捧读古人的诗句,写自愧诗的皆为正直、清廉、爱民的好官,他们懂得“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故能情系民众,心忧黎庶。他们在执政之余留下的“自愧诗”,隔了千百年的光阴,细细读来,依然震古烁今,堪可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