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文艺评论 |
古诗词中的千“愁”万绪
西安日报
2022/04/13 00:00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王家华
闲暇读一读古诗词,追寻“迁客骚人”的思想轨迹,领略古代社会风貌,便仿佛置身于一道曲折悠长的历史画廊中,流连忘返。
其中,一首首风格各异、韵味无穷的优美诗篇,宛如一颗颗镶嵌在文学塔上的璀璨明珠,光芒四射,闪烁耀眼。尤其是那些思想深刻、感情丰富而又蕴含哲理,抒写离愁别绪、人生哀怨的诗中“绝唱”,含蓄巧妙的表达,的确是“欲说还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人借助手中生花的妙笔,将本是抽象复杂的内心情感娓娓道来,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其中有对国家兴衰的忧叹、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美好前程的向往…… 如怨如慕,如诉如泣,扣人心弦,令人陶醉。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情愁,变得可见、可闻,可流、可载,可摸、可触,可数、可量,从而绽放出神奇的艺术效果。
言愁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虞美人》中回顾往事,物是人非,雕栏依旧,江山易主,春花秋月,触景生情,深切地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最后以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来形容内心的愁苦之多、无穷无尽,点睛之笔,升华主题。宋代词人秦观的《千秋岁》里,有“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另一首《清平乐》写离愁,久立花下,想到行人与家人之间音信无通,路途遥远,连梦魂都难以回归,离愁别绪像遍地春草,沿途皆是,可见离愁之多。
言愁之重,非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莫属。《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香花落尽,年华已逝,春色尚好,物是人非,内心的忧愁和烦恼,只怕小船也不堪重载。《西厢记》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同样极尽艺术之夸张。
言愁之乱。姜夔《长亭怨慢》一词,通过景物烘托离愁,像暮帆零乱、高城不见、乱山无数等,言愁之乱;结句“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满腹离愁,情如丝乱。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叠字渲染心境,天气难将息,淡酒不解愁,雁过花落,梧桐细雨,触景生愁,一言难尽,使人心乱愁更乱,表达了词人孤独愁苦的心情。“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的《相见欢》,用比喻写离愁,那绵长的愁绪像流水一样剪不断,像乱麻一样理不清道不明,千愁万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言愁之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贺铸《青玉案》的结句,此处“闲愁”还有一版为“闲情”。这首词运用了博喻的手法,连用“烟草”“风絮”“梅雨”等多种景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愁,妙语连珠,是言愁的千古绝唱。词中不仅写出了愁的空间广延性,城里郊外,地面空中,无处不在;同时更写出了愁的时间延续性,从早到晚,自春而夏,无时不有。词人在层层勾勒之中,将不可捉摸的虚幻的情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景物,遍地如烟的绵绵青草,满城随风飞扬的柳絮,初夏梅熟之时整日连绵的漫天细雨,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难以排遣的复杂情愁。
古诗词中,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表达诗人多愁善感的内心的佳作还有很多。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陆游的《钗头凤》:“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以水喻愁、借酒言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愁苦。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红莲相倚浑如醉,百鸟无言定自愁”,则以禽喻愁,惊叹时光流逝,百感交集。
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