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散文 |
神奇的黄土风
本文转自:万物归藏
陕北唢呐与陕北人的生命内在基因是统一的,与陕北人的精神气质性格是一体的。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唢呐是个红火盆,走到哪里哪里红。”“听不见唢呐吹,愁事一圪堆;听不见锣鼓响,心口口憋得慌。”人们如此喜欢唢呐的深层奥秘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与其说陕北人喜欢唢呐,倒不如说陕北人喜欢唢呐表现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喜欢唢呐表现陕北人的无限心事,喜欢唢呐表现陕北人的生存哲学,喜欢唢呐表现陕北人的性格气质。
陕北唢呐经过千百年来的吹奏发展,逐渐形成了属于这块土地的独特风格:浑亮、厚重、豪放、粗犷、激昂、悠扬、辽阔、幽深。这些风格与陕北人朴素、率真、厚道、慷慨、达观、大气、热情、坚韧的性格是有机融为一体的,陕北这块厚实的黄土地因为有了唢呐山水多了韵味,生命多了灵气,太阳多了亮色,月亮多了妩媚。
陕北唢呐的独特风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考察这样的风格能透视出陕北人什么样的生存、生活、生命密码,给今后的发展以什么样的动力和启示?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价值与意义的文化学民俗学话题。
陕北唢呐的风格形成从时间上说,从明代开始,进入风格初步出苗期。这样说有三个理由。一是最先的唢呐从西域传入军队后,是不带芋子哨的唢呐,类似于今天办事时使用的老号或者叫长号那种类型样式的唢呐。这种唢呐的特点就是音量超浑超重,风格明显单一。二是唢呐在明代开始大面积在内地流行,有明朝王磐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为证:“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首散曲虽然反映的是江苏高邮一带官方的唢呐写实场景。但是陕北是唢呐传入内地的较早甚至更早地区,因此,说陕北唢呐风格的初步出苗期在明代并不为过。三是陕北唢呐的铜碗的弧度与大小形状真正成现在这样形状应该是百年左右的时间。原来陕北唢呐是类似新疆的鸡腿唢呐,铜碗比现在小一半左右,尺寸也短,音量自然也低。据有的唢呐艺人回忆,是一米脂唢呐艺人最先对铜碗改制放大后,然后众多陕北唢呐艺人效仿而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出陕北唢呐现代风格的真正形成也不过百年左右的时间。
陕北唢呐与河北唢呐、东北唢呐、河南唢呐、安徽贵州唢呐风格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
从外观与尺寸看。陕北唢呐与南方唢呐比,尺寸明显大,唢呐杆子、唢呐碗子明显比南方唢呐大而长。有专家这样比较过:与北方的唢呐比,以筒音为C的F调唢呐为例,陕北唢呐杆子下端内径21.5毫米、上端内径8毫米,杆长413毫米。北京吴氏管乐厂唢呐杆子下端内径25.5毫米、上端内径9毫米,杆长434毫米。陕北唢呐碗长202毫米,北京吴氏唢呐碗长140毫米。陕北唢呐多用柏木制成,吴氏唢呐多用红木、乌木、紫檀木制成。陕北唢呐芯子要比吴氏唢呐芯子长而细一些。
从哨子形状看。东北、河北的唢呐哨子是折纸扇形,哨口最上面基本呈直线形。哨座较长。广东潮州的哨子是条状形,哨口与哨面宽窄基本不大。山东、安徽、河南的哨子基本是一种酒杯形状。陕北唢呐的哨子,尤其是唢呐艺人自制的哨子非常特别,和上述哨子不一样,哨口呈明显的弧度形,哨面呈口袋型,给人一种鼓出的感觉。哨面与哨座比例均匀。可以说,陕北唢呐哨子虽小,奥秘却大,有软硬哨子之分,选材特别讲究。陕北这种哨子适合陕北唢呐,但是未必适合陕北管子吹奏,陕北管子艺术家马翔用陕北哨子吹奏管子的高难度音乐,发现有明显局限性,但是吹奏唢呐却有表现陕北风格的长处。当然,陕北这种哨子有优势的同时也有不足,在音量的控制方面非常不容易,需要腮帮鼓起来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外地的唢呐艺人吹不了陕北大唢呐的关键原因。正是这种哨子的制作与形状上的独特与神奇辅助了陕北唢呐独特风格的形成。
从吹奏技巧看。陕北唢呐给人听起来,有一种特别之音,这种音有悠扬的元素,有幽深的元素,有厚重的元素,有浑亮的元素。这些元素集合起来,给人感觉这声音有一种回旋的感觉,有一种来自地层深处的感觉,有一种极其厚重的感觉,有一种来自深洞的感觉,有一种敲响千年铜钟的感觉,有一种山的厚重的感觉,有一种水的幽深的感觉。这种特殊的音有人称之为窝音,这种窝音唯有老艺术家能吹出,唯有名艺术家能吹出。这种窝音非常能吸引人,打动人,能把人的灵魂都能吸引住。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窝音让陕北唢呐有了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国际场合屡屡展示迷人风采与独特魅力。这种窝音有着陕北人地域文化性格的因子,有着神奇而迷人的魅力。
我们不能不赞叹陕北唢呐艺人的绝顶聪明与智慧,就是一管极其普通的唢呐里面竟然有这么多我们至少能看得见的辨得出的学问,而更多对我们这些唢呐外行还看不见辨不出的奥秘,尤其是吹奏时技巧的奥秘,那就更有些神秘莫测的意味了。
陕北唢呐浑亮,厚重,豪放,激昂,辽阔,粗犷,悠扬,幽深。这些风格不是偶然形成的,是陕北人性格的声音,是陕北人审美的主张,是黄土地厚重的声音,是信天游悠扬的声音,是陕北山地粗犷的声音,是陕北河水回转奔流的声音,是太阳月亮奖赐给陕北人的美妙的独特的声音。
陕北唢呐这声音通过一管唢呐吹出,是陕北人为人处世厚道大气的声音,是男人豪爽厚重的声音,是女人深情聪慧的声音,是陕北人坚韧负重的声音。
这风格,从低处看,是沟连沟的幽深的投影。从高处看,是山连山辽阔的投影。陕北唢呐是瞬间燃烧人兴趣情趣理趣的神器,一声唢呐响开了,陕北人性格的秘密,生存的密码,生活的秘密,生产的密码,快乐的密码,忧愁的密码,活的密码,死的密码,多多少少,全在其中了。
陕北唢呐,从西域流传过来到现在,最先是为鼓舞士气、激发士气而用,威武、雄浑是其早期的特色。后来军乐民用化后,单一功能变成了陕北人心声的抒发。非常有意思的是越是喜的场合,越是悲的场合,越是隆重的场合,越离不开唢呐。唢呐成了人们心绪、情绪的扩展神器。你想哭,它比你哭的还悲哀,你想笑,它比你笑的还灿烂,你想舞,它比你舞的还精彩。世界上,大概很难再有第二种乐器和一方民众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贴得这么紧了。难怪唢呐声一响,大人娃娃,婆姨女子,后生老汉腿上像长了翅膀似的,只管往唢呐手的跟前凑。原来,他们在这唢呐的声音里寻找到了心灵里的自己,他们与其说是喜欢听唢呐,看唢呐,不如说是喜欢看内心隐秘的自己,一个拥有真实灵魂的自己,一个没有任何面具的自己。陕北唢呐手正是利用自己的技艺吹出了自己心声,吹出了众生之声,在声音里,众生的灵魂紧紧拥抱在一起,交融在一起,同化在一起。在这方苦难的土地上,这方民众能生存下来,不正是互相温暖拥抱的结果吗!难怪陕北人走出陕北后,互相比外地人明显抱团,我们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因为他们的天性就是互相抱团取暖。
考察陕北唢呐,我们突然发现一个巨大的千年的秘密。上帝造就了这里的极度贫穷,历史造就了这里长期的战乱,战争造就了外来文化的渗透,而这些恰恰成就了唢呐风格的独特美、魅力奇。原来陕北唢呐与陕北人的地域文化性格关联是如此之深啊!是啊,苦难让这方人哭都比别的地方的人哭得动情,笑都比别的地方的人笑得灿烂,唱都比别的地方的人唱得见心,舞都比别的地方的人舞得痛快。这是地域性格使然,这是地域历史使然,这是地域文化使然,这是地域风俗使然,这是祖先基因传承有关。这不是偏爱,这是被事实所证明了的。
陕北唢呐是如此,陕北秧歌,陕北水船,陕北剪纸等等太多的陕北民俗文化的风格也好,形成原因也都有着太多的相似与相近之处。当我们用心窥探到这种神奇的幽深的秘密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其实真正喜欢的并不完全是陕北唢呐的声音、风格,而是喜欢这种民俗,喜欢这种文化,喜欢这种水土,喜欢这种地域精神,喜欢这种地域性格。
陕北唢呐,传统的曲牌有一千个左右,来传达着这样的风格,来诠释着陕北人的性格。现在,即使最顶级的陕北唢呐艺术家能知道几百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实践中,能吹奏几十个的已经很不容易了。这种数量的明显对比让人难免有些忧虑:正宗的本源的全面的陕北唢呐的风格究竟有多少人能传承,究竟能传承多远?
能完美吹奏出陕北唢呐风格的艺术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通过这样一种乐器动感地鲜活地传递着陕北人的精神、性格、喜好,而且有了这样的功底后,让他们吹奏其他样式、其他地区的唢呐明显要容易得多。他们自然成了唢呐世界的值得尊敬的人。
他们有了这样的天地人赋予的风格后,他们绝对不再是下九流,更不再是世俗意义上的吹鼓手,而是让专家学者都双手点赞的黄土地上的艺术家。
这种神奇而独特的奥秘资源其实是一种比物质资源更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精神资源、民俗资源、心气资源、民乐资源,这种资源如何保护与传承,其实与认识的深度有本源关系。当我们感叹城镇化步伐加快对这种艺术有所消解的时候,当我们感叹传统唢呐精髓流失的时候,我们反问一句:如果您真正用心考察过陕北唢呐的来路和独特的美的风格造就了这样美的声音,您还会只停留在泛泛感叹的层面上吗?
陕北唢呐:一管神奇黄土风,万千奥秘映灵魂;万千民众爱其中,曲响吹绿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