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散文 |
新华时论 | 别样追思更“清明”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清明节是个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日子,在这个传统节日里,追思如水人如潮,怀古寄幽思成为节日主基调。我们在哀思与感悟中,表达“追思先烈、不忘生者”的感情,感受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力量。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清明时节的跪拜叩首等仪式至今传承不辍,它是国人祭奠先人、追思先烈的精神仪式。对待祭祀,孔子提倡“事死如事生”,但提倡祭祀并非是出于迷信,而是出于道德教化。祭祀是礼敬与怀念,是慎终追远的外在形式,在特定的节日里,不断缅怀前人,领会饮水思源,可以得到精神的净化与智慧的启迪,让人始终保持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可以说,清明节之所以能由提醒农人种瓜点豆、种桑养蚕的节气,“升格”为国家法定节日,此后传承不绝、备受重视,离不开清明节本身自带的文化内核。
往年里,“清明祭扫各纷然”的场景首先让人想到“烟火味”,祭祀时到处都是祭扫人家,燃烧纸钱时纸灰如蝴蝶飞舞,点燃鞭炮时导致“狼烟四起”、乌烟瘴气,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带来了一定火患,也有违清明节风清景明、庄重肃穆的节日基调。加上奥密克戎来势汹汹,聚集扫墓的确容易带来疫情传染风险,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祭之以礼、遥寄逝者是人之常情,无论身处何方、如何祭拜,最本质的还是寄托哀思。只要这一情感内核还在,又何必执着于哪种表现形式?过于拘泥于仪式,反倒有些违背追思先人的初衷了。
隔空不隔爱,云祭传真情。以云祭祀、撰文祭祀等为代表的新祭祀方式,正逐渐取代烧香烧纸的祭祀旧习,成为不少地方的新选择。近年来,不少地方推进“网络祭扫”“云祭扫”等便民举措,不少市民得以在“云”端表达追思缅怀之情。今年,为满足社会各界祭奠英烈的需求,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推出“崇尚·传承英烈云平台”,积极引导烈属和社会大众网上祭扫,倡导足不出户祭奠亲人、“云端”瞻仰缅怀英烈的新风尚。情感是不变的,但仪式可以是流动的,仪式的创新与发展,让“烟火清明”越来越转变为“低碳清明”,让清明节越来越回归到“清明”本身。
任何节日习俗,既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又要顺应时代发展。在今天,在特殊时期里服从大局、顺应趋势、把握当下,才是对清明习俗的最佳赓续与传承。让我们从实地实物祭扫,逐步转向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多些精神层面的慎终追远,少些旧时的扎堆祭扫。生者的身体健康和“清洁明净”的环境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相信,就算在异地,就算不能亲自墓前洒扫,通过云上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也一定能够更好寄托我们的悠悠哀思,抒发我们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