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散文 |
那年那月我们都写信
掌上曲靖
4 小时前
关注
那年那月,我们都拿得动笔,将心事摁在或明或暗线的信笺上。那年那月,我们都会寄情于信笺,借助邮票的开道,将心愿投入邮政信箱,然后数着日子仰望天空,查看是否有传书的鸿雁路过。
一骑邮传从远古策马而来,它飞驰信息交换的土地上已千百年。科技力量砸碎传统邮递的禁锢,创新的种子种植进这片富饶的土地,迎来了信息交换的新天地。信息时代的大门一开,短信、彩信、QQ、飞信、微信、微博、抖音的种子如花絮扑面而来,最后在你的手机屏上长成参天大树。
有人说,遥控教会了安逸,手机改变了生活。是的,科技的力量,拉近了距离,信息交换的便捷,世界仿佛成了一个地球村。手机改变世界,万物互联颠覆传统。一通电话走四方,一个消息游东西,一个电邮报南北,享受便捷的即时通信,会让你忘却曾经走在邮路上的书信,也让你忘却曾在粉红色信笺上写过的话,还让你忘却我在远方焦急等着你的来信。
习惯了指掌之间游离的世界,再也无力抬得动小小的一支笔,摊不开那薄薄的信笺。没人会主动走弯路,没有人会拒绝捷径,更没人愿舍弃方便找麻烦。于今于我,信笺已走进记忆的深处,不会拿起笔头给你写上一言半语。同样,我也长时间没有收到过谁的来信,更没有能看到你飘逸的笔迹。关于这一点我们都会打哑谜,然后像周孔明般同时亮出谜底,写的都是“手机”两个字。
宛如今天出行必备的手机和身份证,那年那月,离开家乡走向远方,都得带上一支笔和几页信笺。但凡识得几个字,人人都会写信寄情。你写给我,我写给你,你写给他,他又写给你……
信似总结,得向家人汇报工作情况、人生际遇,以及路途上的精彩。父母会告知你,猪下崽粮收成的烟火味,当然还有叫你安心工作的嘱咐。托信的福,让你畅游在工作交流、经验的分享,或每一场新电影的观感。信还会充当追求爱意的工具,它就是你射出的丘比特之箭,终会让你品尝到爱情的甜美。
完成一封信的前提,是你必须拿起笔且会写几个字,但信从来不会拒绝任何人的需求,那时稍大的邮电局(所)营业厅门前,总会有代笔捉刀的生意。别看笔尖舔食的小生意,升腾的人气比邮票窗口还旺,关于这一点或许你不曾留意,那个代写书信和诉状的小王,由此在县城买上一套商品房。
一封封信,搭建出思念的世界。在这个有界的天地里,决非所有的秘密都要装进信封。明信片,是书信的变体,或者说是一种光明正大的文帖。它敞开心扉,赤身便把问候传递。
信可以写给别人,也可以写给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刮起一阵旋风,收集邮票、邮戳、明信片、香烟壳备受追捧,就连那粗糙的火柴盒上火花纸都成了香饽饽。彼时,改革开放旅游业异军突起,一些大型景区将自己的经典风景,拓印在特制的明信片上。而含有景区名字的邮戳又受收集者的追求,省内的石林、西山、筇竹寺,省外的千岛湖、虎丘等等,我曾让它们的邮戳放开翅膀,在那寄出给自己的明信片。
信有固定的格式,常人多记的是牵挂、思念的流水,但还是有人写出了“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月何妨……”的千古绝唱。一些中外大家的书信成为典范,成为文海雨林的纪念碑,如《报任安书》《曾国藩家书》《傳雷家书》……
曾经的慢时光,我将信交给时间,就如投进大海的漂流瓶,触碰到彼岸心扉的雷达,许久才会收到你的回音。此致,敬礼!那纪念碑上曾有我们失落的墨水,因为,那年那月我们都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