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夏天阳光
夏天阳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53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游与新津【转载】

(2022-03-21 04:09:16)
分类: 转载散文

陆游与新津

华西都市报

2022/03/21 02:21

宋李公麟《蜀川胜概图》之修觉山。

今日通济堰。朱鸿伟摄

朱鸿伟

宋代大诗人陆游原籍浙江绍兴,与川西平原的新津小县隔了千山万水,但在其一生履历中,却与新津有过不浅的缘分。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但上任不久,大约农历五月间即改任嘉州(今乐山市)通判,算来任蜀州通判不过几个月时间。不过嘉州通判任职时间同样不长,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陆游又调回蜀州任通判。这次任职时间有一年多,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再次被免蜀州通判。陆游与新津的缘分正是发生在他两任蜀州通判或之后期间。蜀州即今之崇州,新津是蜀州辖县,位于州东南,一条西河连接蜀州与新津,而自新津顺岷江买舟南下可抵达嘉州。所以陆游因私、因公曾数到新津。陆游笔力雄健,一生作诗万余首,其中与新津有关的就有8首:《过修觉山不果登览》《新津小宴之明日欲游修觉寺,以雨不果呈范舍人二首》《游修觉寺》《中夜投宿修觉寺》《纪胜亭》《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蔬食戏书》。这8首诗,或写陆游本人彼时郁闷心情,或描绘新津水利工程建设,或咏叹新津地方风物,诗情飞扬,内容写实,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一幅新津风土人文画卷,十分珍贵。

壹筑堰场面发诗兴

通判是州府副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另外对知州还负有监察责任,所以这个官职职责微妙,既要负实责,也要善于拿捏好与知州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当。因此,陆游视察新津水利工程,是他分内之事。据《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这首诗的题目推测,陆游当是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十一日莅临新津视察水利工程的。此工程指通济堰大河岁修。通济堰是川西重要的古水利工程,创始于西汉末年,至今仍在发挥积极的灌溉效应,其实灌眉嘉平原52万亩农田,受益村庄达320多个。但其重要性长久被忽视,以至名气难彰。通济堰位于新津东南修觉山下岷江口处,引西河、南河水流沿长秋山脚灌溉彭山、眉山、夹江、青神一带农田,清中期以前,通济堰灌溉系统与都江堰并无交集,各有各的灌溉范围。通济堰有一道大堤横切南河,各个时期长度不一,最长时在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由眉州知府句龙庭实修筑,堰堤“横截大江二百八十余丈”(约合今860米),直逼今西河大桥。这条大堤每年因洪水冲击会遭到损坏,于是冬季水瘦时常要维修,此即大河岁修。如何岁修?不同时期,方法不同。或以火砖浆砌堤埂,或笼石累积堤埂,明清后才以笼石为定规。笼石的好处是就地取材,且洪水一来,冲毁堤埂,顺便也将淤积于堤埂下的砂夹石带走;而坏处是漏水严重,岁修颇耗财力民力。当然,浆砌堤埂也有优缺点。优点是一劳永逸,但初始投入巨大,地方财力往往难以负担。但因堤埂坚固,时间一长,会淤积大量砂夹石,致使河床抬高,升高水位,威胁新津城。《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大约作于陆游第二次任职蜀州通判期间,诗云:江水来自蛮夷中,五月六月声摩空。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横堤百丈卧长虹,始谁筑此东平公?今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横栎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安得椽笔记始终,插江石崖坚可砻。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生动描写了通济堰的壮阔景致与岁修的热烈场面。“横堤百丈卧长虹”叙写堰堤之长,如长虹卧波。“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则生动描写了伐竹编长条形竹笼,再盛以鹅卵石的劳动场景。“横栎屹立相叠重”则以写实手法描绘了笼石累叠形如屹立栋梁之情形。陆游按捺不住视察筑堤的激动心情,“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表达了他的感慨。

贰韭黄彘肉入诗中

陆游七言古诗《蔬食戏书》开篇即语涉新津,诗题虽言“戏书”,诗中却以写实笔法描绘了“新津韭黄”与“东门彘肉”两大新津风物: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贵珍讵敢杂常馔,桂炊薏米圆比珠。还吴此味那复有,日饭脱粟焚枯鱼。人生口腹何足道,往往坐役七尺躯。膻荤从今一扫除,夜煮白石笺阴符。首句即提到“新津韭黄”,且以“天下无”来赞美。“新津韭黄”是否当得起如此名头暂不论,但它确有自己的特点,此即叶子长色泽嫩黄,其长度似乎比他地韭黄要长一些,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今天,“新津韭黄”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在新津农村广泛种植,而其中的兴义镇几成韭黄之乡。韭黄是韭菜的衍生品,一年可种两季,每季生长期5个月。种植韭黄以油砂土最佳,新津五河汇流,河滩广袤,油砂地遍布河流两岸,因而一直盛行种植韭黄,长久的种植形成了“新津韭黄”品牌。此韭黄烹制的汤品,韭黄浮面,如雪似玉,是新津乡村“九斗碗”筵席必备汤菜,一般作为最末一道菜上席。韭黄以外,《蔬食戏书》还提及新津另一妙物“东门彘肉”,此何物?是生是熟?因年代久远不得而知。但从“肥美不减胡羊酥”一句来看,再通过古文献可窥其影子与滋味: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有关于胡羊肉(胡羊酥)的制法,乃是将羊肉与拌料置于羊肚缝合,再投火坑烤制。但“东门彘肉”是否也是烤制尚不能确定。不过民国时期,新津东门出了一家知名小吃“王 肉”,则是以长时间煨炖猪膀而成,其味肥美。时至今日,“王 肉”仍在营业。

叁修觉山,诗人心中的圣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