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散文 |
老家记忆(散文)
都市时报
2022/03/04 06:10
本文转自:都市时报
沈远婷
老家就像一个驿站,跋山涉水时可以休息的地方,它不一定舒适,却能让风尘仆仆的人充满幸福感。
老家很小,街道少,偶尔回去一次,与印象里的模样越发相去甚远,它在变好,可也在变得陌生,小时候的回忆在这些重建的红墙绿瓦中也慢慢找寻不到,家门口的河流修建成了可供游客游玩的地方。我记得,当年冬天河面结冰,可架不住河流汹涌,冰层没来得及结冰就被冲开,我穿着水鞋,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找过年要用的鹅卵石,衣袖鞋袜全湿了,回家挨了好一顿骂。不知不觉,水鞋都从23码穿到了35码。
老家和母亲总能让人联系在一起,让我想起家家户户升起的袅袅炊烟,隔着几里路好像都还能闻见的饭香,让人温暖又怀念。在老家生活的时间很短,搬离到城里,总是有很多事要忙,上学、实习。等到回来看看时,记忆里斑驳、苍老的土木结构的矮平房,山里藏着几户人家的篱笆房全都不见了,修得跟古城似的,青石板路,红砖绿瓦,漂亮极了,可是小时候闻见的饭香、看见的炊烟都找不到了,觉得惋惜,可又很高兴。
老家就是这样,它像母亲,藏着你的童年,保护着你的脆弱,看着你长大又不求回报。虽然它已经改头换面了,可一些熟悉的角落,总是能触动我的回忆。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经常会带我回来住,因为外婆家还在这里。外婆家那时候可以打台球,有个台球桌,我就搬个小凳子坐那儿看他们打,来来往往的,好多人都认识我,时不时还给我带点糖果,夸我白净。在老家我每次最期待的就是赶集,外婆家在街上,一到赶集的时候非常热闹,卖什么的都有,还有人牵着牛羊来。妈妈去逛集市,怕我乱跑,就一直背着我,给我买些糕点,买些菜,背着我逛几圈哄睡着就回家了。那时候,是真的无忧无虑呀。
爷爷手里有个老式相机,有好几卷胶卷,全给我照相了。现在家里的相册里随手一翻都是我的照片,和老家的房子合照,和老家的山合照,和老家的街道合照。年纪小的孩子照相都穿得喜庆,跟个福娃似的。说起来,我那时候还遇见过野生动物呢,老家依山傍水,野生动物多,野猪很多,乖顺,也不攻击人。街上都能看见野生动物,可惜没有合照一张。
老家的一年四季都是天寒地冻的,让我一度觉得老家只有两种季节,一个是冬天,一个是春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家的冬天,到处银装素裹,一出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叫人舍不得动弹。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这首歌几乎成了我对老家冬天赶集时的印象,从街头到街尾走一遍,全是这首歌。老家的冬天每年的雪都下得早,差不多都是10月份就会开始下,不消几天就可以堆雪人。等雪停了,这个时候去一趟山上,雪深得都能把我埋了。我和表弟拿几个蛇皮口袋就上山,找条顺滑的小路,从半山腰滑到山底,乐此不疲。偶尔妈妈约几个朋友叫上家里的姐妹带着我们几小个去野炊,捡些柴火烧洋芋,等着烧熟吃完一天也差不多消磨完,又各自回家。遇上小姨心情好的时候,还能给我炸盘洋芋。真的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人,走哪儿都是洋芋。
现在回想起来,在老家的时间虽然很少,但承载了我童年里最幸福的一段。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沈远婷,女,90后,云南昭通人。曾在《都市时报》《昭通文学》《昭通日报》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