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懂已是书中人【转载】

(2022-03-15 15:00:17)
分类: 转载散文

读懂已是书中人

九派新闻精选

2022/03/02 15:10

州林业局 崔海波

读《围城》就像读唐诗宋词,初读时未必完全懂得。随着岁月推移,在某一个时间点、某一件具体事情上会突然感悟到作者的精妙。

春节假期,用微信读书App再次读完这本书,共鸣于“年少笑看方鸿渐,读懂已是书中人。”

围城无处不在

《围城》这部长篇小说成书于新中国成立前,通过主人公方鸿渐在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上的失败遭遇,折射出民国末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不甘于现状,却又无法自我掌控,在自我矛盾中逐渐沉沦。

全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喻。

最成功的比喻就是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职场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全书最引人思考的是结尾处那只响起的老钟,似乎隐喻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恰如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所写:“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矛盾纠缠让主人公方鸿渐身心俱疲,再次和书的主题围城相印证。

尽管钱钟书在序言里说:“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75年之后的我仍能从小说中找到作者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影子,恍然发现“人生无处不围城,你我皆是方鸿渐。”

这才是此书的独特之处。

心中自画围城

从小说的描述来看,方鸿渐在一个个围城里苦苦挣扎,造成这种困境的,不排除社会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他自己,在心中自画围城。

他具有较好的家庭基础,获得了难得的出国留学机会,游历了国外多个大城市和大学,虽然没有获得博士文凭,但知识涉猎颇广,具有较新的眼界、良好的口才,有女人缘的在线情商,结交了一个有些能量的死党,获得平常人无法企及的银行工作、大学任教工作、上海报社工作等。

他富有个性,尽管能力欠缺,却又不失正直善良可爱的一面。

同时,他散漫的习气、敏感的性格、浅尝辄止的作风、消极懈怠的状态也非常突出,学习不专一、情感不拒绝、工作不努力、婚姻不甘心、生活不顺心,必然陷入脆弱、敏感、抱怨、悔恨、自卑、消极,落得赵辛楣“不讨厌,却全无用处”的评价。

随着工作一直走下坡路,心态也越来越消极,特别是当看到赵辛楣、苏文纨比自己发展得好的时候,从葡萄酸变成忠厚老实人的恶,不期待的伤痛刺痛的是自己和身边最亲近的人。

人无完人,并非苛责主人公,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各种优势资源的他没有足够努力。

他敷衍着生活,生活自然也就敷衍了他。

他辜负着时光,时光也便会戏弄他。

人生无处不围城,但只要在平凡的世界里默默奋斗,一点一点地进步,冲破围城,就是一种成功。

保持在路上,努力向未来,力求像建盏一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来源:恩施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