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散文 |
苏轼的植树情结(图)
天津日报
2022/03/14 06:15
苏轼从小喜欢种树,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家乡附近的山冈上种植松树,作有《戏作种松》诗:“我昔少年日,种树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科举入仕后,苏轼曾在多地任职,仍然不忘植树,也因此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人文景观。
凤翔东湖柳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后,操劳一生的苏母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快乐即病亡,悲痛欲绝的苏轼告假回老家丁忧。一直到嘉祐六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挂一个京官的虚衔出任地方州府的副职,这也是他走上仕途的第一次赴地方任职。
凤翔位于陕西省西部,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华夏九州之一。府城东南隅有一湖,名曰“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二十四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太守的助手,协助太守处理政务。苏轼尽心尽职,体察民情,治理水灾、减轻赋税等,样样干得都很出色。作为文人雅士,苏轼在工作之余常到凤翔的名胜古迹游玩,饮酒赋诗。苏轼老家位于巴蜀之地,山清水秀,“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一人在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好在城东有饮凤池,“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到此有到家乡之感,所以饮凤池是他常去之所,有诗云:“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于是,苏轼有治理饮凤池的打算。
据《凤翔县志》记载,苏轼到任的第二年,就带领民众进行疏浚,扩大水池的面积,开渠引来城西北的凤凰泉水注入池内,在池中种植莲藕,在岸上栽植柳树,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并改名为“东湖”。每到夏季,湖内荷叶田田,莲花怒放,岸上亭台水榭,垂柳依依,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苏轼在东湖植柳带了个好头,后来的历任官员、名人雅士多在此栽植柳树,作诗吟诵,以致岸边柳树成荫,绿绦拂堤,枝叶婆娑,成为东湖一大景观。当地人称“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为“凤翔三绝”。现在人们为纪念苏轼,在东湖岸边立石碑一块,上书“东坡植柳处”。
西湖苏堤春晓
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太守,这是他第二次来杭州任职。苏轼刚到任,就遇上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上供的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此时的西湖由于长期得不到治理,杂草丛生,湖水干枯,葑田已占西湖之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在上任的第二年,苏轼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苏轼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清除湖中杂草,挖走淤泥,并废物利用,用杂草和淤泥筑起了一条长堤。《宋史·苏轼传》记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每逢阳春三月,堤上垂柳初绿、桃花盛开之时,绿柳如烟、红桃如雾,红翠间错,灿烂如锦。游人漫步堤上,看晓雾中西湖苏醒,岸上花红柳绿,婀娜多姿,春风骀荡,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心旷神怡,称之为“苏堤春晓”。苏轼有诗描写道:“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南宋时,这里为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尤其是清明节期间,游人如织,以致成为繁华闹市。《武林旧事》描写游湖盛况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苏轼为杭州西湖留下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的醉人景色。
定州东坡双槐
元祐八年九月,苏轼任定州太守。他到定州任职虽然仅有半年时间,却留下了许多勤政爱民的业绩:整顿军纪,疏通民意,引进稻种,整编秧歌,植树造林。
在北方的树木中,苏东坡最喜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花香满园,清雅宜人,严冬季节耐寒抗雪。苏轼曾有《槐》诗云:“忆我初来时,草木向衰歇。高槐虽经秋,晚蝉犹抱叶。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栖鸦寒不去,哀叫饱啄雪。破巢带空枝,疏影挂残月。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
正因为苏轼喜爱槐树,他在定州文庙前院亲手栽种了两棵槐树。这两棵槐树东西并立,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被称为“东坡双槐”,春夏时节,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茂密的树冠直径都在10米开外,似两个巨大的绿色伞盖,阵阵槐花清香时而袭来。居东者树根凸露,如巨大的龙爪匍匐于地,躯干粗大,五六个人手拉手不能合围。居西者躯干分裂成板条状的两部分,各向东西,中空,七八岁的小孩在里面可卧可立。《定州志》记载,“东者葱郁如舞凤”“西者虬枝如神龙”,因此又叫“龙凤双槐”。
2014年开始,国家森防总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美丽中国──人文古树保健行动”,按照“外观形象奇特、历史积淀厚重、应用前景广阔”的标准,从征集的众多人文古树中遴选100株,作为国家级人文古树保健对象。“东坡双槐”成功入选“中华人文古树保护名录”。
眉州三万青松
元祐元年,苏轼回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他的朋友贾讷也将到他的故乡眉州做官,苏轼作诗《送贾讷倅眉》:“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诗中提到的“老翁山”即是苏洵与程夫人的墓地所在,苏轼的亡妻王弗也葬于此。苏轼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妻子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手植青松三万栽”正是20年前安葬亡妻王弗时所栽,目前应该是枝干盘曲、郁郁葱葱,发出阵阵松涛了。
至和元年(1054),苏轼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天生丽质,贤德温淑,侍亲甚孝,受人尊爱,对苏轼为人处世以及治学为仕,都是最贤内助。二人婚后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在治平二年(1065)卒于京师开封,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
王弗去世,对苏轼是巨大身心打击,成为一生之痛。苏轼满含深情撰写《亡妻王氏墓志铭》,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夫人的生平,充分肯定其是恪尽妇道的典范,表达了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在结尾感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表明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心情沉重的苏轼为纪念亡妻,在墓地的山冈上栽植松树三万株。“三万株”虽然是虚指,但也可见苏轼在山上栽植松树规模之大,松柏青翠满山冈,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寄托着浓浓的哀思。
熙宁八年(1075),苏轼来到密州任太守,这一年的正月二十,一个冷清孤寂之夜,他梦见了爱妻王弗和山冈上茂密的松树。醒后,苏轼回想梦境,往日与妻子恩爱的情形历历在目,他不禁泪湿衣襟,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直抒胸臆,真挚感人,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词的下阕记述梦境,抒发了苏轼对亡妻执著不舍的深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墓地上亲手所栽的松树,尽管仅有十年的时间,尚很矮小,但是苍松翠柏却能陪伴着长眠的妻子。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成为悼亡诗词的绝唱。
贬谪仍怀植树情
苏轼在政治上恪守传统,反对王安石的改革,加之性情耿直,直言谏君,屡遭贬谪,仕途坎坷,历尽浮沉。然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苏轼的植树情结始终如一。
元丰二年(1079),任湖州太守才三个月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解职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在众人的营救下于次年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为帮补生计,在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在郡城东面山坡开荒种地,谓之“东坡”。并在此建造草屋,命名“雪堂”,“东坡居士”之别号由此而来。苏轼在东坡亲手种植了柳、桑、枣、栗等树。他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说:“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绍圣元年(1094)六月,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谪居惠州(今广东惠州)。苏轼在白鹤峰顶置地建屋,委托友人为他提供柑、桔、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等果木,种植在新居周围。林木森森,果香芬芳,为苏轼营造了诗意的田园生活,他在《惠州白鹤峰上梁文》写道:“自笑先生今白发,道旁亲种两株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