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时光的寻根之旅【转载】

(2022-03-11 02:59:05)
分类: 转载文艺评论

古典时光的寻根之旅

江西日报

2022/03/11 00:00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曾文亮

节气是中国人认识大自然的智慧结晶,生产和生活的指南。余世存的《时间之书》是一部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入门书,一部可以按时阅读、读上一年,从而了解时间、空间及其于我们生命意义的作品。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对于每一节气、物候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

【劳民劝相】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农耕与季节更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十四节气,每一个都是人的行动指南。“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日,东风渐暖,百草回芽,大地上开始奏响耕耘的序曲。

雨水之后,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水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唐朝韦应物在《观田家》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一场金贵的春雨后,中国大地上呈现出一幅春耕大忙的热烈景象。

“懵懂懵懂,清明下种。”我父母都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严格遵循节气的提示,一辈子里,农事极少出错。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收集了大量谚语,尤其是农谚。“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谷雨前,好种棉。”“立夏三天遍地锄,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处暑不浇水苗,到老无好稻。”……丰富多彩的谚语,短小风趣、朗朗上口,那是先人们在劳作中经验的一一总结,也是让人们加紧农事的殷殷叮嘱。

我小时候经常听大人念:“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八成熟,十成收。收早稻时,得抢节候,方能确保丰产丰收。不然,就有“天与弗去,反受其咎”的后果。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知一丝风的变化,听从一只鸟的教导。借助于节气,将日子准确地定格在每一次播种、耕耘、收获之中,把生活过得井然有序。

【出入无疾】

中国人自古重视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先人的智慧,对后人影响甚深。“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这句话概括了立春的养生之道。《养生论》里写道:“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滞。”告诉人们人体气血应与自然保持一致,方能舒展畅通、健康无恙。

“春捂秋冻”“今年冬至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都是人们养生的经验总结。一直以来我奉为圭臬,日常养生做得一丝不苟。乡里有“冬补萝卜夏补姜”之说,我认为是有科学道理的,于是将先人的殷殷叮嘱铭记于心。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二十四节气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产生活提出了要求与指引。余世存提到《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认为春分时节应当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以适应自然界的万物生发之气。古人认为,在大寒节气,“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这是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人们常说讲究天道,其实就是“与四时合其序”,在时间的秩序里呼吸吐纳。

【处世经验】

我自小对二十四节气背得很熟溜,但不过囫囵吞枣,以为只是一长串的时间节点而已。事实上,节气不仅跟农民农业有关,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修身治国息息相关。

“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据说孔子听到迅雷烈风,便反省修身,这是古人对节气的顿悟。“小满:满而不盈”,告诉我们应保持一种谦逊的风度。余世存在书中说:“在小寒节气时需要有经纶意识,在大寒节气时需要修省自己,在立秋时需要有谋划意识,在秋分时要理解遁世无闷。”这是古人立身处世的经验,也是我们现世安身立命的参照。

“不打三春鸟,不吃四月鱼”,浅显的文辞,却有深远的寓意。在古代,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每个节气里,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毁鸟巢。这种对于世人妄为妄行的警惕,在作家穆涛看来,就是一种早期的大局观。

余世存在书中所言:“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传统中国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二十四节气,穿过三千多年的时光,仍能让今世的我们感到幸运和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