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柳琴戏:独具特色的“拉魂腔”【转载】

分类: 新沂人事 |
|
||||
◇本报记者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名为“柳琴戏”。由于它流传分布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一千多平方公里,经过漫长的发展使它与当地语言与民间音乐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微微差异,故分为西路(蒙城、永城等地)、北路(滕县等地)、南路(泗洲戏)、东路(新沂、郯城、苍山、临沂等地)四支,而各地则公认东路是“拉魂腔”的源头所在。
历史悠久 日前,在新沂市文化馆,柳琴小戏《山路弯弯》正在紧张的排演中,准备参加今年的徐州市“五星工程奖”。市文化馆副馆长叶志军介绍说,作为新沂的一个特色戏曲,新沂柳琴戏已经多次获得省市奖项,其中,2009年,小戏《买牛腿》获第八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打破了徐州市在该奖项上24年来零的突破;2012年,小戏《打狗骂鸡》获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如今,新沂东路柳琴已经唱响了大江南北。 新沂东路柳琴作为柳琴戏的一支,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由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三圣公(丘、葛、张)中的丘门祖师传承下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期柳琴为男子所演,而东路柳琴却以女声见长。早在1900年,新沂便出现女艺人马老妈妈、烂山芋、小萝卜、褚大姑、李玉红五人,之后传到山东,她们又在淮北执业授徒,并传承了十代(即霍桂侠、李宝芹等人),所以不少业内学者专家承认他们是流而不是源,真正的源头在新安(新沂市原为新安县)。 东路柳琴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雄中蕴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独具听觉魅力,闻之牵魂绕梦,因此观众至今仍称柳琴戏为“拉魂腔”。现在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东路柳琴的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其经典剧目《张郎丁香》自1957年获奖以来,上演几千场次,久演不衰,最能体现出东路柳琴的唱腔特点,其代表人王玉凤以悲腔见长,在柳琴界独树一帜。 具有独特风格的“东路柳琴”,它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传统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东路柳琴的音乐唱腔从最初的“怡心调”发展而来,对中国地方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不断传承的地方文化 随着柳琴戏的不断发展,我市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柳琴戏演员。吴海燕,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叶志军,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作为东路柳琴戏的传承人,多年来,他们先后在《十把穿金扇》、《龙泉夜雨》、《张郎丁香》、《不见硝烟的战场》、《大地儿女》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其中,他们于2000年参演的四集戏曲电视连续剧《大地儿女》先后获得“金凤凰奖”、“全国戏曲电视剧展播金奖”、“第20届飞天奖”。多年的演员经历,让他们对柳琴戏有着深刻的感情。如今已经担任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叶志军说,虽然离开了柳琴戏演员的岗位,但从来没有离开柳琴戏这个大舞台。目前主要从事剧目创作和辅导,常年和民间艺人、艺术团体广泛交流,并在邵店小学开设柳琴戏兴趣班,对柳琴戏的宣传和推广做有益的尝试。 叶志军介绍说,地方戏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名片,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思想活动和语言特点紧密结合的。我们透过柳琴戏剧目中朴实生动的语言和特色鲜明的唱腔,可以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他们善良的愿望、思想和情感,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知。
成绩斐然 作为地方特色文化,我市柳琴戏得到了不断发展,戏曲创作成绩斐然。1981年创作上演的小戏《炉匠招婿》,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摄成中国第一部实景戏曲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时影响巨大。 1999年创作上演的现代戏《大地儿女》,在2000年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剧,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十一套和多个地方台播出。获得“金凤凰奖”、“中国戏曲电视剧展播金奖”、“第20届飞天奖”。 2009年,小戏《买牛腿》获第八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实现了徐州市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并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滨州“国际小戏·小品节”最佳推荐剧目奖;第七届“余杭良渚杯”文化艺术节演出奖;“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铜奖等。2012年,小戏《打狗骂鸡》获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银奖。 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唱腔,加上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2009年,新沂东路柳琴戏进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让这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市文化部门重点对东路柳琴经典剧目、发展历史、唱腔特色等文字与影像资料进行深入地搜集和整理,并加以保护;扶持传承人开展艺术传承活动,为东路柳琴培养一批表演艺术精湛的传承人,使这一传统戏曲艺术后继有人,得以继续绽放光彩;同时紧跟新形势下艺术发展的脚步,进一步挖掘东路柳琴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扩大其影响范围,将独特的戏曲表演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一步推广,使得东路柳琴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