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振永:挥洒笔墨 书写人生感悟

标签:
杂谈 |
|
|||||||||||||||
◎本报记者 曹平 杨阳
陆振永作为中国书坛很具有创作实力的中年书法家,历经近四十年临池不辍、求艺不止,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蟾宫折桂,先后入展被誉为中国书法界“奥林匹克”的全国第九、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并一举从5万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膺仅百余件入围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提名奖。 读作品,赏汉字之美 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欣赏陆振永的作品,让人感叹汉字之美。他在传承书法传统中,结合时代审美需求,融入个人才思激情,逐渐形成了雄浑豪放、潇洒俊逸的书风。尤其是他的草书遒劲有力、笔法酣畅、气势夺人,在极富内涵的线条语言中,将一名书法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理解,凝聚于笔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理性的启迪。他用笔飞舞奇逸,赋予音乐旋律之美感和舞蹈飘逸之美奂,瞬间把人带入一个虚幻飘渺的艺术世界,领悟到了情感的真挚和自然的清新。字与字的结构布局更是在洒脱中蕴藏了一份严谨。细细观之,每一个字都是作者情感的积淀与释放。他的作品,让人观之,心清神怡;阅之,眼沁目悦。 读精神,叹意志之韧 历史上记载着许多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如张芝的临池学书,怀素的芭蕉练字,王羲之的入木三分……在书法领域取得成就,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学苦练,坚持不懈。陆振永自幼就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在上世纪“文革”动乱的岁月中,无法拜师学艺,一直到19岁,国家开始拨乱反正,他才下定决心自学书法。那时候,家庭经济条件有限,连写字用的较好笔墨都买不起,想得到一本像样的字帖,也只是他的梦想而已。陆振永就仔细揣摩单位订阅的《人民日报》上各种标题的字体,一个标题一个标题练写。这一练就是好几年。后来,他终于在徐州的新华书店里买到了一本《中国书法大字典》,他说:“我盲目地从第一页开始一直练写到最后,连‘蚕头燕尾’都不知道怎样写。接着把汉代碑帖又写了八年,又学了七年米芾,才有所感悟。”苦苦自学了多年的书法,参加各种比赛频频获奖,陆振永终于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可是他自觉还不得要领,执着的性格不允许自己半途而废。2010年,在他51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北漂”了一回,到人人向往的首都北京去学艺探宝,在名家云集的中国书法院,诸多的艺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给他书学体系的建立带来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不分严冬酷暑,日日临池,勤于思索,终有所悟。功夫不负有心人,陆振永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楹联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羲之杯全国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等重大展事,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了中国书坛很具有创作实力的中年书法家。 读人品,感德艺之馨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陆振永的书法,正如他人一样,内心坦荡、率意天真、放旷无拘。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沂书画院副院长、新沂市书协常务副主席,陆振永在苦练书法内功的同时,还积极团结带领广大书法会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在市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展示、赛事活动。2008年,他邀请了我国著名青年书法家李双阳的“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学习班”的成员来新沂市给书法爱好者上课;组织了“新沂—吴江两地书法交流展”;2009年,在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为了多多培养书法人才,使家乡的书法艺术后继有人,陆振永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海良、诸葛丽娜等来到新沂市参加活动、点评作品,同时,组织有成就的书法家到外地交流学习,提升了新沂书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每年的春节,陆振永都组织书法家们积极参加市文广新体局、市文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为群众义务写春联。数九隆冬,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陆振永和他的书友们在凛冽的寒风里,一写就是上下午连轴转不休息,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可是陆振永他们仍然坚守岗位,每年都认认真真地把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做好。这项活动,他们坚持了十多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我市的几十个乡镇。每当他们看到农民的庭院贴上了自己写的新春联,心中就涌起了一股暖流。在2011年徐州车务段工会组织的“文化下站”活动中,陆振永和大家一起,前往安徽砀山站、江苏夹河站、连云港站为站里的文体活动室、职工宿舍义务写字。同时,陆振永以传承弘扬书法艺术为己任,甘为人梯,他多次参加江苏省书协组织的活动,对学员参加历届中国书协举办的书展作品进行指导推荐,提携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涌现出不少颇具潜力的后起之秀。
李白有诗云:“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陆振永特别爱写的一首诗。笑而不答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境界,陆振永在激情的挥墨中书写着洒脱、豁达的人生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