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解梦说习俗:为何不可送钟?因为谐音吗?

标签:
星座命理习俗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送礼不可送钟,觉得这是因为谐音“送终”形成的习俗,是这样的吗?
今天,陈鹏解梦和大家说说送钟的习俗。
很显然,古时候的钟,和今天钟表的钟外观完全不一样。毕竟,现在的钟进入中国,得是明朝的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时一起带到中国来的。钟的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古时又以大钟来报时。古时候钟的主要是由铜或铁做成,一般老百姓也用不上这种家伙。
这三个渠道,都代表了高贵或贵重,都不是寻常百姓家能用得上的。
老百姓会用到的则是类似于钟的东西,其中间会加一个可以敲响边缘的设置,名字也换成了“铃铛”,铃铛,随便送的。
那么,送钟这个大忌讳缘起何时呢?很多人会想到《韩非子》记载的一个故事。
《韩非子·说天下》记载了一个故事:
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去攻打接邻的仇由国,因道路艰险阻塞,无法行军。若派兵劈山开路,又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心生一计,他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仇由国君。仇由国国君非常高兴,准备开辟通路迎取这口大钟。虽然仇由国大臣赤章曼枝向国君谏言表示:这件事非同小可,赠送贵重的礼物,一般都是小国对大国的做法,现在却一反常态,其中必然有诈。但是由于其国君不听劝阻。结果7个月后,仇由国就被知伯发兵灭掉。
以一口大钟灭了一个国家,“送钟”终成“送终”。
但这个典故是否构成习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钟压根不构成能成为能影响习俗的物件,因为作为报时的钟,属于警示或报时用,都是地方政府的事。能约定成俗的内容,一定是大部分人用得着或会去执行的行为习惯。
直到明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钟(钟表)送给万历皇帝,中国才开始接触科技的产物----时钟。而真正到了普通百姓能接触到钟(钟表)的时代是民国,那时候的钟依然是奢侈品的存在,很多人以获得欧洲特别是英国和瑞士的钟(座钟)为荣。谁会提这个谐音梗呢?不存在的!
那么,忌讳“送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很显然,必须是“钟”成为普通百姓能买得起的时候开始。你知道的,那得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因为那时候,闹钟和挂钟才进入寻常百姓家。
陈鹏解梦搜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90年代开始,一帮子“故事会”和“民间故事”的作者大量运用谐音梗杜撰故事,而2005~2006年之间,有一批不懂装懂的命理专家看到以“故事会”的内容为民俗开始写命理书籍,于是,杜撰了不可送钟、不可送伞、不可送鞋、及不可送剑的所谓习俗。
基于网络的发达,以讹传讹,今天,送礼不可以送钟的说法,就散见各处了。
至于真相,如果你看到礼物中有个漂亮的“挂钟”,你是不是要恼羞成怒,装作很懂习俗的样子呢?
当然,陈鹏解梦得提醒:送礼给老人庆寿,还是要规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