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3卷(五)原文译注

(2013-04-14 13:05:10)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3卷(五)

圜道
【原文】
    五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於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还周复归,至於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後,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贤主之立官有似於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译文】
    天道圆,地道方。圣壬效法它们,据以设立君臣上下。怎样解释天道圜呢?精气一上一下,环绕往复,循环不已,无所留止,所以说天道圆。怎样解释地道方呢?万物异类异形,都有各自的名分、职守,不能互相代替,所以说地道方。君主掌握圜道,臣下处守方道,方道圆道不颠倒改变,这样国家才能昌盛。

    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这是圜遣。月亮历行二十八宿,始于角宿,终于轸宿,角宿与轸宿首尾相接,这是圆道。精气四季运行,阴气上腾,阳气下降,相合而成万物,这是圆道。万物有了活力就会萌发,萌发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长,成长而后壮大,壮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暾,衰致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迹消失,这是圆道。云气西行,纷纭回转,冬夏不止,水泉东流,日夜不停。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水不满盈,小泉汇成大海,重水化作轻云,这是圆道。萤帝说:“无帝没有固定的居处。如果它固定在一处,就不会无所不在了。这是说运行不止,这是圆道。人体共有九个孔窍,其中一窍闭塞,另外八窍就会有病。八窍病得厉害,时间久了,人就会死亡。所以,应答时若要听,应答就会停止,倾听时若要看,倾听就会停止。这是说要专精于一官一窍.一官
一窍都不应停滞,停滞就成为祸灾,这是圆道。道是最高的,没有谁知道它的来源,也没有谁知道它的终极,没有谁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谁知道它的归宿,然而万物都把它作为本源。圣王取法它,用来保全自己的天性,用来安定自己的生命,用来发号施令。号令从君主之口发出,百官接受而施行,日夜不停,普遍下达,深入到底,合于民心,通达四方,然后又旋转复回,回到君主那里,这是圆道。号令的施行符台圆道,不合宜的就能使它合宜,不好的就能使它美好,这样就没有壅闭之处了。没有壅闭之处就是君道畅通啊!所以,号令是君主把它当作生命来看待的东西,君主的贤与不肖,国家的安危都由它决定。

    人有形体四肢,其所以能够支使它们,是由于它们受到触动必定知道。如果受到触动而不知道,那形体四肢就不会听从支使了,臣下也是这样。如果对君主的号令无动于衷,就无法支使他们了。有臣下却不听从支使,不如没有。君主就是要支使本不属于自己的臣下,舜、禹,汤,武王都是这样。

    先王设立高官,一定要使它方正。作到方正,职分就确定了,职分确定了,臣下就不会有隐私壅蔽其上。尧舜是贤明的君主,他们都把贤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肯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然而设立官职仍然一定要使它方正。当今世上的君主,都想父子相传世世代代不失君位,从而把它传给自己的子孙。但他们设立官职反而不能使它方正,用私欲把它搞乱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贪求的太远,而见识太短的缘故。五音无不应和,这是由于它们各自的乐律确定。官、徵,商,羽、角各处在白己的位置上,音都调得根准确,不可以有丝毫盖误,这就是五音无不应和的缘故。贤主设立官职与此相似。百官各守其职,治理分内的事,以此恃奉君主,君主就没有不安宁的,以此治理国家,国家就没有不兴旺的,以此妨备祸患,祸患就无从降临了。

注解:圜道

五曰: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上,君。下,臣。何以说天道之

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杂犹匝。无所稽留,

运不止也。○《御览》二及十五俱作“圜通周复无杂”,此出后人所附益,不可信也。何以说地道

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不能相为,不能相

兼。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圜道也。圜,天道也。

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躔,舍也。轸,南方鹑尾。角,东方苍龙。行度所经

也。○赵云:“二十八宿,始角终轸,轸角相接,注不分晓。”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

遇,圜道也。精,日月之光明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

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藏,潜也。云气西行,云云然,云,运也。周

旋运布,肤寸而合,西行则雨也。○注云“运也”,旧本作“游也”,误,今改正。冬夏不辍;辍,

止也。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休,息也。上不竭,下不满;水从上流而东,不竭尽也。

下至海,受而不满溢也。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于海,是

为大也。水湿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无常处,言无为而化,

乃有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有处,有为也。有为则不能化,乃无处为也。以言不刑蹇,

圜道也。刑,法也。言无刑法,故蹇难也。天道正刑不法,故曰“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

所居则八虚,居,读曰居处之居,居犹壅闭也。八虚甚久则身毙。虚,病。毙,死。故唯

而听,唯止;听则唯止矣。听而视,听止。视则听止矣。以言说一。一,道本。一不

欲留,留运为败,留,滞。圜道也。一也齐至贵,道无匹敌,故曰“至贵”也。○孙云:

“李善注《文选》江文通《拟孙廷尉诗》引作‘一也者,至贵者’也。”莫知其原,莫知其端,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道无形,其原始终极莫能知之。道生万物,以为

宗本。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旧校云:“‘令’一作‘全’,‘正’一作‘生’。”

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官职,职官之长。○注似当作“官职,百官之

职”。日夜不休,宣通下究,宣,遍布也。瀸于民心,遂于四方,瀸,洽。遂,达。

○注旧本作“遂远”,讹,今改正。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

善不善,无所壅矣。不可者能令之可,不善者能令之善,化使然也。皆通之,故曰“无所壅”。

无所壅者,主道通也。言纳忠受谏,臣情上达,无所壅蔽,是为君之道通也。故令者,人

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君者法天,天无私,故所以为命也。赋命各得

其中,安与危无怨憾,故曰“定”也。○正文“安”下旧本衍“之”字,今删。

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者,痛恙也。手足必知其

处所,故使之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不能相使,则形体疾也。人臣亦然。

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不可得而使则国乱。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不若无臣。

主也者,使非有者也,汤使桀臣,武王使纣臣,皆非其有也。舜、禹、汤、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正。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隐,私也。

君臣上下无私邪相壅蔽之。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犹若

立官必使之方。以贤者为后,谓禅位也。尧传舜,舜传禹,故曰“不肯与其子孙”也。方,正,

不私邪之谓也。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父死子继曰世。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

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自传子孙,

冀世世不失,是其所欲者之远也。子孙不肖,骄淫暴虐,必见改置,不得长久,是所知者之近也。今

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各守其声,集以成和,故曰“其分审”。宫、徵、商、羽、

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受亦应也。○旧本脱

“无”字,则义相反,今依上文补之。注“也”字旧作“之,”亦改正。贤主之立官,有似于

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

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患”字,本亦有不叠者,今从许本、汪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