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10卷(三)原文译注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10卷(三)
安死
【原文】
【译文】
注解:安死
三曰:
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木藂生曰林也。○《续志》注“山”
下有“陵”字,“林”下有“薮”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宾阶,阼
阶也。若为都邑之制。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夫死,其视万岁
犹一瞚也。瞚者,颍川人相视曰瞚也。一曰瞚者,谓人卧始觉也。○“瞚”与“瞬”同。李善注
《文选》陆士衡《文赋》引作“万世犹一瞬”。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久之”,《续志》
注作“久者”。中寿不过六十。以百与六十为无穷者之虑,虑,谋也。其情必不相
当矣。以无穷为死者之虑,则得之矣。
今有人于此,为石铭置之垄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财
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抇,抇,发也。抇之必大富,世世乘车食肉。”谓抇墓富
而得爵禄,故乘车食肉,世世相传也。人必相与笑之,以为大惑。惑,悖也。世之厚葬也,
有似于此。○《续志》注作“而为之阙庭以自表,此何异彼哉”。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
国也;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抇之墓也。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
宋、中山已亡矣,赵、魏、韩皆亡矣,其皆故国矣。○《续志》注作“赵、韩、魏
皆失其故国矣”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胜数,上犹前也。不可胜数,亡国多也。○“者”字
《续志》无。是故大墓无不抇也。而世皆争为之,岂不悲哉?○《续志》注“世”作
“犹”。
君之不令民,令,善。○《续志》注句上有“今夫“二字。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
弟,皆乡里之所釜■者而逐之。以釜■食之人,皆欲讨逐之。○“■”,旧“鬲”旁作“几”,
字书无考。顾亭林引作“■”注云“鬲同”,今从之。《史记·蔡泽传》“遇夺釜鬲于涂”。惮耕
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既惮耕稼,又不肯居官循治人事也。○注“循治”疑当作“修治”。
而祈美衣侈食之乐,祈,求。智巧穷屈,无以为之。穷,极。屈,尽。于是乎聚群
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
以微抇之,○有人自关中来者,为言奸人掘墓,率于古贵人冢旁相距数百步外为屋以居,人即于
屋中穿地道以达于葬所,故从其外观之,未见有发掘之形也,而藏已空矣。噫!孰知今人之巧,古已
先有为之者。小人之求利,无所不至,初无古今之异也。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
夫有所爱所重,而令奸邪、盗贼、寇乱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亲父、
交友之大事。《传》曰:“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
棺有翰桧,君子谓华元、乐吕于是不臣。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
死也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此之谓也。
尧葬于穀林,通树之;通林以为树也,《传》曰“尧葬成阳”,此云穀林,成阳山下有
穀林。○尧葬成阳,《水经注》言之甚晰。又案:刘向云“葬济阴丘陇山”,《续征记》“在小成阳
南九里”,《通典》“曹州界有尧冢,尧所居”,其说皆非。罗苹《路史注》以《墨子》云“尧葬蛩
山之阴”,王充云“葬冀州”,《山海经》云“葬狄山,或云葬崇山”,皆妄之甚。舜葬于纪市,
不变其肆;市肆如故,言不烦民也。《传》曰“舜葬苍梧九疑之山”,此云于纪市,九疑山下亦
有纪邑。○《墨子》云“舜葬南己之市”,《御览》五百五十五作“南纪”,引《尸子》作“南己”。
案:《路史注》云:“纪即冀,故纪后为冀后。今河东皮氏东北有冀亭。冀,子国也。鸣条在安邑西
北,其地相近。《记》谓舜葬苍梧,《皇览》谓在零陵营浦县,尤失之。”梁伯子云:“《困学纪闻》
五引薛氏言苍梧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亦非。阎伯诗云:‘海州苍梧山,即《山海经》之郁州,无
舜葬于此之说。’”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变,动也。言无所兴造,不扰民也。会稽山在
会稽山阴县南。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费,财也。非恶其劳也,恶
犹患也。以为死者虑也。先王之所恶,惟死者之辱也。发则必辱,俭则不发。
故先王之葬,必俭,必合,必同。何谓合?何谓同?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
葬于阪隰○旧校云:“一作‘阪阬’。”则同乎阪隰。此之谓爱人。夫爱人者众,知
爱人者寡。谓凡爱死人者之众,多厚葬之。知所以爱之者寡,言能俭葬者少也。故宋未亡而东
冢抇,东冢,文公冢也。文公厚葬,故冢被发也。冢在城东,因谓之东冢。齐未亡而庄公冢抇。
庄公名购,僖公之父。以葬厚,冢见发。国安宁而犹若此,又况百世之后而国已亡乎?
故孝子、忠臣、亲父、交友不可不察于此也。夫爱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谓乎!
使见发掘之谓。○《续志》注作“欲爱而反害之,欲安而反危之,忠臣孝子亦不可以厚葬矣“。《诗》
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不知邻类也。《诗·小
雅·小■》之卒章也。无兵搏虎曰暴。无舟渡河曰冯。喻小人而为政,不可以不敬,不敬之则危,犹
暴虎冯河之必死也。人知其一,莫知其他。一,非也,人皆知小人之为非,不知不敬小人之危殆,故
曰“不知邻类也”。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
非也。方,比。是非未定,而喜怒斗争反为用矣。吾不非斗,不非争,非犹罪也。
而非所以斗,非所以争。故凡斗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今多不先定其是非,
而先疾斗争,此惑之大者也。○“故反以相非”以下,似《不二》篇之文误脱于此。
鲁季孙有丧,孔子往吊之。入门而左,从客也。主人以玙收,丧,季平子
意如之丧也。桓子斯在丧位,孔子吊之,入门而左行,故曰从客位也。主人以玙璠收,收,敛者也。
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上堂。曰:“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玙
璠,君佩玉也。昭公在外,平子行君事,入宗庙佩玙璠,故用之。孔子以平子逐昭公出之,其行恶,
不当以敛,而反用之,肆行非度,人又利之,必见发掘,故犹暴骸中原也。径庭历级,非礼也;
虽然,以救过也。孔子“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言不欲违礼,亦不欲人
之失礼,故历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