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11卷(五)原文译注

(2013-04-01 16:47:50)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11卷(五)

长见
【原文】
    五曰: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於古也,犹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犹今之於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荆文王曰:“苋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於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後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於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後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於上世也。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 “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後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於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後世之知音者也。吕太公望封於齐,周公旦封於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後,齐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於觐存,,三十四世而亡。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於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病,嗟!疾甚矣!将柰社稷何?”公叔对曰: “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译文】
   人们的智力之所以彼此有差异,是由于有的人具有远见,有的人目光短浅。今天跟古代的关系,就象是古代跟将来的关系一样,今天跟将来的关系,也就象是今天跟古代的关系一样。所以,清楚地了解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将来。古今前后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圣人够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说:“苋嘻多次据义冒犯我,据礼拂逆我的心意,跟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但久而久之,我执中有所得。如果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后代如有圣人,将要阻此责难我。”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爵位。文王又说,“申侯伯善于把握并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准备好什么,跟他在一起就感到安逸,久而久之,我从中有所失。如果我不疏远他,后代如有圣人,将要因此责难我。”于是送走了他。申侯伯到了郑国,曲从郑君的心意,事先准备好郑君想要的一切,经过三年就执掌了郑国的国政,但仅仅五个月郑人就把他杀了。这是后代的圣人使文王在前世做了好事。

    晋平台铸成大钟,让乐工审听钟韵声音,乐工都认为钟声很和谐了。师旷说:“钟声还不和谐,请重新铸造它。”平公说。“乐工都认为很和谐了。”师旷说;“后代如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钟声是不和谐的。我私下为您因此而感到羞耻。”到了后来,师涓果然指出钟声不和谐。由此看来,师旷想要使钟声更为和谐,是考虑到后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

    太公望封在齐国,周公旦封在鲁国,两位君主十分友好。他们在一起互相设论说;“靠什么治理国家?”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功绩。”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爱。”太公望说:“照这样,鲁国从此就要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会削弱,但后世占有齐国的,也肯定不是吕氏了。”后来,齐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传到二十四代就被田成子占据了。鲁国也日益削弱,以至于仅能勉强维持生存,传到三十四代也灭亡了。

    吴起治理西河,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武侯派人把吴起召回。吴起走到岸门,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象扔掉鞋子一样。如今离开酉河,您却流了泪,这是什幺缘故啊?”吴超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主了解信任我,使我尽自己所能,那么我凭着西河就可以帮助君主成就王业。如今君主听信了小人的馋言,而不信任我,西河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吴起最后离开魏国,去了楚国。不久,西河完垒被秦国吞并了,秦国日益强大。这正是吴起所预见到并为之流泪的事。

    魏相公叔座病了,惠王去探望他,说:“公叔您的病,唉!病得根沉重了,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希望大王您能把国政交给他治理。如果不能任用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没有回答,出来对左右侍从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这样的贤明,而今竞叫找一定要把国政交蛤公孙鞅治理,太荒谬了!”公叔死后,公孙鞅向西游说秦国,秦孝公听从了他的意见。秦国果然因此强盛起来,魏国果然因此削弱下去。由此看来,并不是公叔座荒谬,而是惠王自己荒谬啊!大凡行事荒谬的人的弊病,必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

注解:长见

五曰: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长,远也。短,近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

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

后,古,昔也。后,来也。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文王,武王之子也。犯我,使从义也。

违我,使入礼也。○“苋嘻”,《说苑·君道》篇作“筦饶”,《新序》一作“筦苏”。与处则不

安,旷之而不穀得焉。与之居,不安之也。旷察之,使我从义入礼,则不穀得不危亡焉。○案:

旷犹久也。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穀。”非犹罪也。于是爵之五大

夫。爵苋嘻为五大夫也。“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意,志也。先意

承志,《传》所谓“从而不违”也。与处则安,旷之而不穀丧焉。与处则安者,臧武仲曰“季

孙之爱我,疾疹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疹不如恶石也”,故曰“而不穀丧焉”也。○注“疾疹”,

《左传》作“疾疢”。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穀。”于是送而行之。

《鲁僖七年传》曰:“初,申侯之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惟我知汝,

汝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汝玼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汝,汝必不免。我死,汝速行,毋适小国,

将不汝容焉。’”此之谓也。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阿,从也。三年

而知郑国之政也,知犹为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

世也。上犹前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平公,悼公之子。调,和也。师旷

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

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

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太公望,炎帝之后。四岳佐禹治水有功,锡姓为姜,氏曰有吕,故曰吕

望。遭纣之乱,闻西伯善养老者,遂奔于周,钓于渭滨。文王出田而见之,曰:“吾望公之久矣。”

乃载与俱归,号为太公望,使为太师。文王薨,佐武王伐纣。成王封之于齐,故《传》曰“齐,大岳

之胤”。○注“吾望公之久矣”,《史记·齐世家》作“吾太公望子久矣”。《宋书·符瑞志》“太

公望本名吕尚。文王至磻溪之水,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

名,答曰‘望钓得玉璜’”云云,盖本《尚书纬·帝命验》之文。梁仲子云:“注盖引《左氏庄廿二

年传》‘姜,太岳之后也’,而偶涉隐十一年之文。”周公旦封于鲁。周公旦,文王之子,武王

之弟也。武王崩,成王幼少,代摄政七年,致太平,成王封之于鲁也。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

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

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亲亲上恩,恩多则威武不行,威武不行,故削弱也。周公旦

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

世而田成子有齐国。尊贤敬德,故能霸也。上功则臣权重,故能夺君国也。田成子恒杀简公,

适二十四世也。鲁公以削,至于觐存,觐,裁也。三十四世而亡。自鲁公伯禽至顷公雠

为楚考烈王所灭,适三十四世也。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吴起,卫人,为魏将,善用兵,故能治西河

之外,谓北边也。武侯,文侯之子。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岸门,邑名。○案:

《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岸门在许州长社县西北十八里。”止车而望西河,○

后《观表》篇“止车而”下有“休”字。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

视释天下若释■。释,弃。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

不识。识,知也。○“抿”与“抆”同。《观表》篇作“雪”,注“拭也”。君知我而使我毕

能,西河可以王。能,力也。尽力为之,可以致君于王也。今君听谗人之议谗人,王错也。

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秦将取之,不复久也。魏失西河,

故从此削弱也。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两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毕由尽也。此吴

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座疾,惠王往问之,惠王,武侯之子。○“座”,旧作“痤”,与《魏策》同。

据《御览》四百四十四、又六百三十二两引皆作“座”,与《史记·商君传》合,今从之。曰:“公

叔之病甚矣!○旧本作“公叔之疾嗟疾甚矣”,案《御览》两引皆作“公叔之病甚矣”,今据改

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御庶子,爵

也。鞅,卫之公孙也,故曰公孙鞅,或曰卫鞅。言其智计足以相社稷,能使用而从也。为不能听,○

“为”,《御览》作“若”。勿使出境。”言不能用鞅者必杀之,无令他国得用之也,故曰“勿

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出,王视公叔疾而出也。以公叔之

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

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座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

以不悖为悖。悖者不自知为悖,故谓不悖者为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