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第14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25 15:09:2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
《吕氏春秋》第14卷(三)
首时
【原文】
【译文】
注解:首时○一作“胥时”。
三曰: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缓,谓无为也。急,谓成功也。似迟而速以待时。谓
若武王会于孟津,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汝未知天命也。”还归二年,似迟也。
甲子之日克纣于牧野,故曰“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王季历,文王之父也。勤
劳国事,以至薨没,故文王哀思苦痛也。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纣为无道,拘文王于
羑里。不忘其丑耻也,所以不伐纣者,天时之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
之辱,武王继位,虽臣事纣,不忘文王为纣所拘于羑里之辱。文王得归,乃筑灵台,作王门,相女
童,击钟鼓,示不与纣异同也。武王以此为耻而不忘也。○“王门”即“玉门”,古以中画近上为“王”
字,“王”三画正均即“玉”字。《淮南·道应训》注云:“以玉饰门也。”注“击”字旧本缺,据
《淮南注》补。又下脱“异”字亦案文义补。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立为天子也。甲子
之日克纣牧野,故曰“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固,常也。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太
公望,河内人也。于周丰、镐为东,故曰“东夷之士”。○《史记》“太公望,东海上人也”,此云
河内,不知何本。欲定一世而无其主。主,谓贤君。闻文王贤,文,谥也。经天纬地曰文。
故钓于渭以观之。渭,水名,近丰、镐,文王所邑也。观视文王之德,能有天下也。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吴王,王僚也,王子光之庶长子。○此注讹舛显然。刘本、汪
本改“子光”二字为“夷昧”,似顺而实非也。梁伯子云:“《史记》以吴王僚为夷昧之子,光为诸
樊立子,《汉书人表》亦以僚为夷昧子,而《公羊襄廿九年传》谓僚者长庶,《左传昭廿七年正义》
据《世本》以僚为寿梦庶子,夷昧庶兄,而光为夷昧子。先儒皆从《史记》,不从《世本》。乃高氏
于《当染》、《简选》、《察微》三篇注云‘夷昧子光’,于《忠廉》篇云‘光庶父僚’,皆依《世
本》为说。此处若依刘、汪改本,是又依《史记》为说,且误解《公羊》‘长庶’一语,以为夷昧之
庶子,而不自知其矛盾矣。”卢云:“案此注但当改‘庶长子’为‘庶父’,便与前后注合,且下文
王子光即于此注内带见亦是,今去‘子光’而改‘夷昧’,尚剩一‘王’字未去,所改未为得也。”
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光恶子胥之颜貌,不受其
言,辞谢之也。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请,问也。恶,
憎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故,事。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
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言于重帷中见衣若手者,为说霸国之说也。许,
诺。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执子胥之手,与之俱坐,听其
说。说毕,王子光大说。子胥说霸术毕,子光大说,其将必用之也。伍子胥以为有吴国
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
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柏举,楚南鄙邑。
九战九胜,追北千里,北,走也。昭王出奔随,遂有郢,郢,楚都。《传》云“五战
及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平王,恭王之子弃疾也,后改名熊居,听费无忌之谗,
杀伍子胥父兄,故子胥射其宫、鞭其坟也,乡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乡,曩者。
始之吴时,耕于吴境,待天时,须楚之罪熟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田鸠,齐人,学墨子术。惠王,孝公之子驷也。留秦三
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如,之也。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
远之而近者。留秦三年,不得见惠王,近之而远也。从楚来,至而得见,远之而近也。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不成其王。有桀、纣之时,而无汤、
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步行日中,影乃逐上,不可得
远之也。人从得时,如影之随人,亦不可离之也。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分,大。窜,藏。勤,劳。○注“大”
字疑“■”之讹,即“别”字。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舜是也。有从千乘而得天
下者,汤、武是也。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太公望、伊尹、傅说是也。有从匹夫而报万
乘者。豫让是也。赵襄子兼土拓境,有兵车万乘。豫让为智伯报之,襄子高其义而不杀。豫让卒不
止,终得斩襄子衬身之衣然后就死也。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固,坚也。
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五稼非春不生。智者之功,
非时不成。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不知其叶之尽也。秋霜既下,众林皆羸。
羸,叶尽也。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圣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与万物终始也。
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溃,乱也。子阳,郑相,或曰郑君。好行严猛,人家有猘狗者
诛之,人畏诛,国人皆逐猘狗也。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
众因之以杀二子。逐失牛之乱,如逐猘狗之乱也,故祸同。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
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嗼然,无声。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御
览》八百九十六作“宫”字。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动犹争也。乱世
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
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齐湣王僭号于东,民不顺之,故困于天下,是以鲁国略取
徐州也。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寿陵,魏邑,赵兼有之,万民不附,是以卫
人取其茧氏之邑也。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细,小也。遇大国之民
皆欲之,则取之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当乱世忧而济之者。天不
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天不再与,一姓不再兴。时不久留,日中则昃
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