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氏春秋》第14卷(三)原文译注

(2013-03-25 15:09:23)
标签:

文化

分类: 《吕氏春秋》26卷详解

《吕氏春秋》第14卷(三)

首时
【原文】
    三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後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於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於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译文】
    圣人的事情,好象很迟缓,无所作为,而实际却很迅速,能够成功,这是为了等待时机。王季历为国事辛劳而死,周文王很痛苦,同时又不忘被封拘于羑需要里的耻辱.他所以没有讨伐纣,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武王臣事商纣,从早到晚都不敢懈怠,他也不忘文王被骂于玉门的耻辱。武王继位十二年,终于在甲子日大败殷军。时机本来就不易得到。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对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衣服和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问耕作。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客人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他到了秦国,才见到了惠王。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林里,树叶都落下来了。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郑国的子阳遇难,正发生在追逐疯狗的混乱时候,齐国的高氏、国氏遇难,正旋生在追赶逃窜之牛的时候。众人乘着混乱杀死了子阳和高氏、国氏。遇上合适的时机,狗和牛尚且可以作为人们发难的先导,更何况以人为先导呢?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幺它们就会争枪,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困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占到便宜,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所以贤明的君主和杰出的人士想为百姓忧虑的,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都同时达到精巧,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注解:首时○一作“胥时”。

三曰: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缓,谓无为也。急,谓成功也。似迟而速以待时。谓

若武王会于孟津,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汝未知天命也。”还归二年,似迟也。

甲子之日克纣于牧野,故曰“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王季历,文王之父也。勤

劳国事,以至薨没,故文王哀思苦痛也。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纣为无道,拘文王于

羑里。不忘其丑耻也,所以不伐纣者,天时之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

之辱,武王继位,虽臣事纣,不忘文王为纣所拘于羑里之辱。文王得归,乃筑灵台,作王门,相女

童,击钟鼓,示不与纣异同也。武王以此为耻而不忘也。○“王门”即“玉门”,古以中画近上为“王”

字,“王”三画正均即“玉”字。《淮南·道应训》注云:“以玉饰门也。”注“击”字旧本缺,据

《淮南注》补。又下脱“异”字亦案文义补。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立为天子也。甲子

之日克纣牧野,故曰“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固,常也。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太

公望,河内人也。于周丰、镐为东,故曰“东夷之士”。○《史记》“太公望,东海上人也”,此云

河内,不知何本。欲定一世而无其主。主,谓贤君。闻文王贤,文,谥也。经天纬地曰文。

故钓于渭以观之。渭,水名,近丰、镐,文王所邑也。观视文王之德,能有天下也。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吴王,王僚也,王子光之庶长子。○此注讹舛显然。刘本、汪

本改“子光”二字为“夷昧”,似顺而实非也。梁伯子云:“《史记》以吴王僚为夷昧之子,光为诸

樊立子,《汉书人表》亦以僚为夷昧子,而《公羊襄廿九年传》谓僚者长庶,《左传昭廿七年正义》

据《世本》以僚为寿梦庶子,夷昧庶兄,而光为夷昧子。先儒皆从《史记》,不从《世本》。乃高氏

于《当染》、《简选》、《察微》三篇注云‘夷昧子光’,于《忠廉》篇云‘光庶父僚’,皆依《世

本》为说。此处若依刘、汪改本,是又依《史记》为说,且误解《公羊》‘长庶’一语,以为夷昧之

庶子,而不自知其矛盾矣。”卢云:“案此注但当改‘庶长子’为‘庶父’,便与前后注合,且下文

王子光即于此注内带见亦是,今去‘子光’而改‘夷昧’,尚剩一‘王’字未去,所改未为得也。”

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光恶子胥之颜貌,不受其

言,辞谢之也。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请,问也。恶,

憎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故,事。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

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言于重帷中见衣若手者,为说霸国之说也。许,

诺。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搏执子胥之手,与之俱坐,听其

说。说毕,王子光大说。子胥说霸术毕,子光大说,其将必用之也。伍子胥以为有吴国

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

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柏举,楚南鄙邑。

九战九胜,追北千里,北,走也。昭王出奔随,遂有郢,郢,楚都。《传》云“五战

及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平王,恭王之子弃疾也,后改名熊居,听费无忌之谗,

杀伍子胥父兄,故子胥射其宫、鞭其坟也,乡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乡,曩者。

始之吴时,耕于吴境,待天时,须楚之罪熟也。

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田鸠,齐人,学墨子术。惠王,孝公之子驷也。留秦三

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如,之也。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

远之而近者。留秦三年,不得见惠王,近之而远也。从楚来,至而得见,远之而近也。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不成其王。有桀、纣之时,而无汤、

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步行日中,影乃逐上,不可得

远之也。人从得时,如影之随人,亦不可离之也。

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分,大。窜,藏。勤,劳。○注“大”

字疑“■”之讹,即“别”字。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舜是也。有从千乘而得天

下者,汤、武是也。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太公望、伊尹、傅说是也。有从匹夫而报万

乘者。豫让是也。赵襄子兼土拓境,有兵车万乘。豫让为智伯报之,襄子高其义而不杀。豫让卒不

止,终得斩襄子衬身之衣然后就死也。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固,坚也。

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五稼非春不生。智者之功,

非时不成。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不知其叶之尽也。秋霜既下,众林皆羸。

羸,叶尽也。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圣人时行则行,时止则止,与万物终始也。

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溃,乱也。子阳,郑相,或曰郑君。好行严猛,人家有猘狗者

诛之,人畏诛,国人皆逐猘狗也。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

众因之以杀二子。逐失牛之乱,如逐猘狗之乱也,故祸同。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

况乎以人为唱乎?饥马盈厩,嗼然,嗼然,无声。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御

览》八百九十六作“宫”字。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动犹争也。乱世

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

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齐湣王僭号于东,民不顺之,故困于天下,是以鲁国略取

徐州也。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寿陵,魏邑,赵兼有之,万民不附,是以卫

人取其茧氏之邑也。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细,小也。遇大国之民

皆欲之,则取之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当乱世忧而济之者。天不

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天不再与,一姓不再兴。时不久留,日中则昃

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