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诗词(2)戏谑诗(下)
(2011-07-28 09:30:41)
标签:
杂谈 |
唐伯虎曾经写过一首题画诗,是题秋夜雨竹的。
一枝寒竹护山家,秋来夜听雨似麻。
嘈杂欲疑蚕上叶,萧森更比蟹爬沙。
唐寅这首诗的特色是,没有像一般的诗人从形似的方面入手;而是从听觉上,把雨打竹叶写活了。用语浅显活泼,比喻巧妙戏谑,却不失韵味。
唐寅还为名画《秋风纨扇图》题了一首诗。画的是一个俏丽佳人,手拿细绢团扇,面上些许伤感,似追忆往事。苏轼说过:“团扇只堪题往事。”唐寅概是由此句联想而出,把团扇和佳人坎坷命运相联系,作此戏谑诗。构思奇巧,借扇讽人,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人都谁不逐炎凉!
相传唐寅死前不久还写了一首《绝笔》。从容自如,充满风趣: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可唐寅对人的死亡抱乐观态度。他认为人生在世,就像参加宴席,总有散场时候。又认为阳间和地府差不多,死了到地府去,就如去异乡漂泊。因此,他不需要畏惧害怕。他笑对死亡的态度,也让人会心一笑。
话说一年春天,徐渭坐一小船游西湖。在湖心亭岸边,碰到一十来岁女孩啼哭。一问方知其父是渔民,出门打鱼遇太守游船,未及躲避被扣押。徐渭不平,带女孩去找太守评理。太守问:“你是何人?”徐渭回答:“我乃一秀才。”太守有意刁难,让其作首诗,作得好才肯放人。
徐渭还写过一首自嘲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写这首诗时,心情可谓难以言说。从小虽有“神童”之名,五十还没中举。积极参与抗倭,但在权力倾轧中险受株连。精神病犯误杀妻子,坐牢七年。到老心情忧郁,倔强不屈的性格不被人们接受。真像诗中所写,这两个“闲”寓意颇深。
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个文采极好的诗人,他留下的诗有四万多首,几乎和全唐诗差不多一样多了,虽然很多水平并不怎么样,可也有不少水平不错的诗。这样的皇帝,当然也少不了很多和诗有关的风雅故事。
相传,一年冬天,一向少雪的杭州,竟纷纷下起鹅毛般的雪。当时,乾隆帝正兴致勃勃地游玩。面对天女散花般的飘雪,乾隆随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见到乾隆吟着不象诗的句子,众随从想笑又不敢。
这时,乾隆帝吟不下去了,总不能接着再数下去吧!沈德潜上前奏到:“请皇上把下一句赏给臣吧。”乾隆点头。待沈德潜吟出“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笑说:“不错,不错。” 。一说是纪晓岚。反正只要和乾隆有关系的传说,十之八九都会和纪晓岚拉上关系,这里就不深究了。
比如下面这个就是说的纪晓岚:
一天,乾隆皇帝带着纪晓岚去圆明园,时近黄昏,忽见一只白鹤在前头飞。乾隆灵机一动说:“卿善作诗联,能否以此鹤为题,急就一章?”他话没说完,纪晓岚就吟出了声:万里长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他刚吟出两句,那白鹤已远远离去,在幕色中变成了一抹黑影。乾隆又连忙说:“你看那鹤明明是一身墨黑,并无一点白色,卿为何说它是’雪为衣‘呢?这岂不是大谬?”
纪晓岚微微一笑,又转口吟道: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蓄墨池。乾隆听了,点头称叹,不再说话了。
“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运用颠倒、删除、增添
或者改动数字等手法,使原意更好或与原意相反,借古讽今,读来妙趣横生,诗意盎然。雅致的“剥皮诗”可以归进戏谑诗,通俗的““剥皮诗”就纳入打油诗。我的《趣味诗词(3)打油诗》中间就收录了一些。
有一次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书写折扇。他写了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
诗。这首诗的原作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看了折扇上写的字后说:“这首诗,你丢掉了一个字。”下臣奉命
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是有罪的。纪晓岚接过扇子一看,果然将首句的“间”字写脱了,但他稍动脑筋,便很镇定地说:“没掉字,我写的是一首词,不是诗。”乾隆讶然地说:“如果是词,你读来听听。”于是纪晓岚看着扇子大声诵读起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乾隆听罢,哈哈大笑,举起大拇指夸奖道:“见机得很,狡辩得好!”
诗改词这个算是戏谑诗的特例了,但纪晓岚改诗却不只一次。纪晓岚曾将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删改成五言绝句。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删改后成: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纪晓岚删改的理由是:清明时节下雨,自然是“纷纷”,“行人”当然是在“路上”;“酒家何处有?”本属问句,“借问”则多余;“遥指杏花村”者,也可以让读者想象为“村姑”或其他,不必拘泥于“牧童”。
纪晓岚改过的诗,确实比较简洁、古朴,但不为多少人称道;而原诗
却在民间广泛传诵,脍炙人口。这是因为原诗除去历史原因之外,还具有形象丰富、鲜明、音乐性强等特点。
原诗首句的“纷纷”给全诗定下了优美的调子,导入一曲羁旅春愁的
吟唱,在读者眼前展现出霏霏细雨在春风中飘飘洒洒、迷迷濛濛的景象,“纷纷”正抓住了春雨的特征。末句具体写出“遥指”者牧童,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雨中牧牛图:一个放牛小孩,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横跨牛脊,身背长笛,手指杏花村中的酒旗……。这一具体生动形象的出现,在这种环境里比其他形象的出现,更觉合理。至于第二、三两句中的“路上”和“借问”确有“冗赘”之嫌,但跟全诗配合起来,通俗易懂,条理晓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
纪晓岚减字改诗其实改的也不怎么样,但有两首改诗改的却很好.
唐定宣宗年间有个叫魏扶的人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了主考官,刚上任时,他踌躇满志,曾在试院的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要当个正派考官。诗曰:
梧桐叶落满庭阴,缫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可他的实际行为并没有像诗中说的那样,而是谁行贿他就优先录取谁。于是有士子将其诗的每句前面两个字删去,就成了意思相反的一首诗:
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日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可他在与寺庙主持僧的交谈中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僧还让他作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诗颠倒了一下次序: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闲雅趣,变成了讽刺庸僧的诗。
还有人加字改诗,改成了戏谑诗的佳作。古时,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赞颂人生幸事的五绝: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有人认为这首诗太平淡了,需要再修改一下,于是在每句诗前面加了两个字,便变成了一首七言绝句: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题名时。
清朝的石涛写过一首题画诗,《墨笔梨花图》: 人说梨花白雪香,我爱梨花似月光。明月梨花浑似水,不知何处是他乡。
石涛把梨花比作月光,独出心裁、别有新意。在月光中赏梨花,漠漠如水、茫茫似渡,此情景中,诗人已经分不清何处是他乡,何处是故乡了。用语清新自然,颇有点年少轻狂的戏谑意味。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郑板桥这首《题半盆兰蕊图》的四言诗,寥寥十六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他曾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言:“凡事留一分做不到处,便是一分蓄积。”他贯主张“凡事留有余地”。“不求发泄,不畏凋残”,这是郑板桥的经验之谈。
又一年,郑板桥从山东潍县辞官回乡。眼看女儿要出嫁了。为官清廉的郑板桥,一向两袖清风,毫无积蓄,日常生活尚可,哪有钱给女儿办嫁妆。
好在女儿懂事,体谅父难,并不嗔怪。她说:“我最喜欢您画的兰花,您给我画上一幅,就是嫁妆了。”板桥听罢甚喜,立即为女儿画了一幅茂盛的春兰图,并题上这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一生爱竹,以竹喻人。他喜欢竹子迎风挺立、宁折不弯、严寒不惧、敢于拼搏的精神。所以郑板桥竹子画的最多也最好,“胸有成竹”就是他提出来的理论,所以他也有不少题竹画的诗,如下一首:
秋风昨夜入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说到戏谑诗,当然少不了著名的调笑大才子李调元。
李调元是四川人,后出任广东学政,于上任途中,经过某州,驻马更衣,独自走到湖边一个叫“张家楼”的酒楼上,凭窗饮酒观景。在他席旁有四个文人以张家楼为题,联起句来:
“张家楼外更无楼,”
“秋到江南不是秋,”
“幸有巫山来阻隔,”
“梦魂才不到蛮州。”
联毕,四人鼓掌互相赞赏,得意极了。
李调元一听,心想:哼!竟把四川称为“蛮州”,真是岂有此理了!他边想边不觉微微冷笑出来。不料被四人觉察到了,便很轻视地问他:“难道你也懂诗?”李答:“粗知一二。”又问:“也能作诗否?”李答:“能。”四人便要李仍以“张家楼”为题试和一首。李不加思索便吟出一句:
一上张家楼碰头,
四人一听,几乎笑倒。李接着吟出三句:
眼观四海飞横秋,
不是巫山云雨阻,
看破江南十二州!
四人听他诗句非常,气势很大,都为之惊慑,忙上前问李姓名。李笑而不答,又吟出七律一首:
朝辞西蜀锦州城,赢得文才动帝京。
淮北一联羞四座,江南三考服诸生。
将名入句传经院,以雀为诗送别亭。
萍水何劳相问询,谪仙与我本同根。
四书生这才惊悟,原来他就是名满天下的才子李调元,忙施礼赔罪,认错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