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绝公司高管频出内幕交易
(2013-01-26 17:43:03)
标签:
唐红新律师法律咨询杂谈 |
如何杜绝公司高管频出内幕交易
说起内幕交易和高管,市场人士都心照不宣。按照定义,高管每次买进或卖出股票,都是一次内幕交易。CEO们是否掌握了其他人所不知晓的公司信息?那还用说。他们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交易吗?太多人似乎都是这么干的。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有一个投资学派专门就关注高管交易——有些投资者称其为合法的内幕交易。
因此,《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能搜罗这么多涉及高管们进行的问题内幕交易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当然,正如其他人所指,《华尔街日报》的研究本身就存在缺陷,因为它援引的数据具有误导性。
但揪住这个问题纠缠不休的人根本就没有抓住重点。《华尔街日报》根本没必要进行自己的研究。过去两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已逮住了众多涉嫌内幕交易的对冲基金,数目惊人,其中有些基金就得到了公司高管的帮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推进的一个案子盯上了是顶级对冲基金经理SAC Capital的史蒂文·科恩。最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科恩的一名前交易员参与了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之一。而且,大量研究早已显示,内部人士的表现总是优于大盘,就算是专业全职投资者也很少能复制这样的表现。
十年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曾经推出了一个体系,希望藉此限制、甚至根除高管通过内幕信息获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鼓励(注意,不是要求)高管们提前较长一段时间买进(更多情况是卖出)公司股票。因此,如果股票出售几个月以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而且是定期的,那么就不存在欺诈,对不对?
不完全是这样。事实证明,这些计划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设想的更为灵活。而且,这还不是它们最大的缺陷。在大多数显而易见的高管内幕交易案例中,CEO们总是能神奇地在公司发布坏消息(比方说,本季度业绩弱于预期)之前,抛售一大笔股票,少损失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然而,其他股东并不知情,因此就会蒙受损失。
但提前设定的计划并不能阻止这类行为。因为CEO有权决定什么时候让市场知道公司业务恶化。那么,选择在自己减持后再宣布利空消息似乎也是自然而言的事了。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商学教授艾伦·扎格莱泽研究过这些计划。他说,这些计划的设立方式差别很大,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高管在安排预设售股时毫不知情。事实上,一项针对高管股票期权计划的最新研究显示,公司宣布坏消息的时间点更多是在股票授予计划到期后,而不是到期前。
既然要阻止内部人士利用非公开信息买卖股票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预先锁定售股的高管不应知道实际售股何时发生。全权委托并不完美,但比其他选择要好一点
其次,只允许高管在业绩发布后(而非之前)售股。股票期权的意义在于将高管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绑在一起。公司股价下跌时,高管必须共同承担损失,而不是通过预先卖股、独善其身。
其实,有一个法宝可以终结90%的非法高管内幕交易:禁止股票期权,或者向高管支付股票。不幸的是,这可能实现不了。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向高管支付股票对股东更有利”,尽管这种说法广为所知,但尚未真正得到验证。股票期权和股票授予计划不会消失的原因是由于会计。
根据现行规定,向高管支付股票在会计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成本。股东似乎也享受这一会计假象的好处。但其实这种做法并非毫无成本。除非市场愿意放弃这些所谓的“好处”,总有高管能够先于他人知道利空消息,提前获利了结,留下普通股东承受股价下跌的痛苦。(财富中文网
)
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有一个投资学派专门就关注高管交易——有些投资者称其为合法的内幕交易。
因此,《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能搜罗这么多涉及高管们进行的问题内幕交易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当然,正如其他人所指,《华尔街日报》的研究本身就存在缺陷,因为它援引的数据具有误导性。
但揪住这个问题纠缠不休的人根本就没有抓住重点。《华尔街日报》根本没必要进行自己的研究。过去两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已逮住了众多涉嫌内幕交易的对冲基金,数目惊人,其中有些基金就得到了公司高管的帮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推进的一个案子盯上了是顶级对冲基金经理SAC Capital的史蒂文·科恩。最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科恩的一名前交易员参与了史上最大的内幕交易之一。而且,大量研究早已显示,内部人士的表现总是优于大盘,就算是专业全职投资者也很少能复制这样的表现。
十年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曾经推出了一个体系,希望藉此限制、甚至根除高管通过内幕信息获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鼓励(注意,不是要求)高管们提前较长一段时间买进(更多情况是卖出)公司股票。因此,如果股票出售几个月以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而且是定期的,那么就不存在欺诈,对不对?
不完全是这样。事实证明,这些计划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设想的更为灵活。而且,这还不是它们最大的缺陷。在大多数显而易见的高管内幕交易案例中,CEO们总是能神奇地在公司发布坏消息(比方说,本季度业绩弱于预期)之前,抛售一大笔股票,少损失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然而,其他股东并不知情,因此就会蒙受损失。
但提前设定的计划并不能阻止这类行为。因为CEO有权决定什么时候让市场知道公司业务恶化。那么,选择在自己减持后再宣布利空消息似乎也是自然而言的事了。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商学教授艾伦·扎格莱泽研究过这些计划。他说,这些计划的设立方式差别很大,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高管在安排预设售股时毫不知情。事实上,一项针对高管股票期权计划的最新研究显示,公司宣布坏消息的时间点更多是在股票授予计划到期后,而不是到期前。
既然要阻止内部人士利用非公开信息买卖股票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预先锁定售股的高管不应知道实际售股何时发生。全权委托并不完美,但比其他选择要好一点
其次,只允许高管在业绩发布后(而非之前)售股。股票期权的意义在于将高管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绑在一起。公司股价下跌时,高管必须共同承担损失,而不是通过预先卖股、独善其身。
其实,有一个法宝可以终结90%的非法高管内幕交易:禁止股票期权,或者向高管支付股票。不幸的是,这可能实现不了。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向高管支付股票对股东更有利”,尽管这种说法广为所知,但尚未真正得到验证。股票期权和股票授予计划不会消失的原因是由于会计。
根据现行规定,向高管支付股票在会计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成本。股东似乎也享受这一会计假象的好处。但其实这种做法并非毫无成本。除非市场愿意放弃这些所谓的“好处”,总有高管能够先于他人知道利空消息,提前获利了结,留下普通股东承受股价下跌的痛苦。(财富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