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的“戒单”
(2021-02-27 17:59:10)
标签:
饮食文化 |
分类: 读书 |
闲翻袁枚的《随缘食单》,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吃货”,在这本书中,袁枚不仅介绍了许多南北菜肴和名茶名酒,还谈到不少饮食之弊,开出的《戒单》就有十余条之多。读这些戒条,有道德观,有礼仪文化。
一戒外加油。平庸的厨师做菜,动不动就要熬上一锅猪油,临上菜时再分别浇上一勺,认为这样会给菜增加肥腻之感。甚至连燕窝这等至清之物,都不免被玷污。而一般人又不甚明白,只顾大口吞咽,还以为多吃点油水有好处。袁枚笑话这样的吃相简直如饿鬼投生。
二戒同锅熟。即把不同食物放在一个锅里煮,这叫“同锅熟”。按理一物有一物独特的味道,不可以将它们共同烧制,一起烹饪。做美食犹如圣人办学校,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使用不一样的教育手段。一个优秀的厨师,也应该使各种食物保留各自的特性,让热爱美食的人的舌头都停不下来。
三戒耳餐。何谓耳餐?“务名之谓也,贪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只看重食材的名贵,图“敬客”的虚名,这是为耳朵准备的菜肴,不是为嘴巴准备的。要知道,如果把一盘豆腐烧制得入味,其美味远胜昂贵的燕窝。袁枚举例说某太守请客,用的碗有缸大,碗中盛着的燕窝丝毫无味。好听、好看却不好吃,食材再贵又有何用。追求体面的感觉不光俗气,还助长铺张的风气。
四戒目食。所谓目食,就是贪多的弊病。现今的人都爱慕菜品众多、菜式奢华的虚名,满桌菜肴,盘子和碗都挤不开了,但可口的没几样,多是摆在一起让眼睛看的。袁枚讲他曾去一商家赴宴,菜多得换了三次席,光点心就上了十六道,算下来共有四十多道菜,主人还蛮得意,袁枚回到家里,还得熬了粥填肚子。袁枚以为一名厨师对菜肴不必贪多,多则不精,要在精制细做上下功夫。这正是孔子讲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五戒穿凿。每一种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是什么样的食物就应该做成什么样的菜,不可以随意“穿凿为之”,把它们做成不符合各自特性的菜式,保留本味,才是要领。袁枚疾呼“燕窝何必捶以为团?海参何必熬之为酱?”指出违背物性,过于工巧,往往适得其反。同样,一个人要做圣人,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遵守好便是圣人,何必要去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行为呢?
六戒暴殄。残暴的人不懂得体恤生命,爱糟蹋东西的人不知道珍惜食物。袁枚笑谈有人吃甲鱼时只吃甲鱼的裙边,却不知道甲鱼的美味就在肉中;有人烹饪鲥鱼时,只吃肚子上的肉,而不知鲥鱼的美味在鱼背上。而那些用“烈炭以炙活鹅之掌,刺刀以取生鸡之肝,皆君子所不为也。”“吃”是一种文化,有人类文明的光辉。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甚至暴殄天物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七戒纵酒。无酒不成礼,但食物美味的微妙之处,也需要用口讲出来,对于这一点,清醒的人尚不能准确表达,况乎大呼小叫的纵酒之人?食物在他们嘴里就跟木屑一样,能辨出什么是美味佳肴?所以,饮酒是礼节但不可过度,过了就容易胡闹,甚至耍酒疯逞能。袁枚建议最好先品菜后喝酒,两厢兼顾最为妙。
八戒强让。置办酒席宴请宾客,是再普通不过的常礼,一道菜上来后,理应让客人自己去夹菜,痩的、肥的,整块的、细碎的,按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这是待客之道。袁枚说他经常看到,主人把菜夹起堆在客人面前,要知道客人都是有手有眼的,不是因为怕羞而忍饿的孩童,何必用乡下老妇的小家子气来待客呢?袁枚反对过于殷勤的劝菜行为,认为这是极其不尊重客人的行为。
九戒落套。“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袁枚这里特意提到官场菜品的丰盛,认为这些名堂都是厨师挖空心思想出来的,用以招呼新女婿或敷衍上司还行,在家中宴请亲朋,哪用得着这些俗套?“必须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方有名贵之气象。”袁枚主张吃的“随性”,反对矫揉造作。
十戒苟且。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马虎,对于饮食尤其如此。对品德和手艺一般的厨师,要经常性加以赏罚,“火齐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所以,赏罚不能是空赏空罚,对做得好的,要指出好在哪里;对做得不好的,要探求做得差的原因。掌勺的人敷衍马虎,吃的人对菜品有意见又都忍着不说出来,这是饮食的大弊。要通过指点提高手艺,这才是为师之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