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的意义
(2011-04-21 10:22:54)
标签:
武松景阳岗宋体《雷雨》跨越发展杂谈 |
分类: 杂谈 |
武松打虎的意义
如果武松在景阳岗被老虎吃掉了,以他一无背景二无名气的资历来看,无疑于从人间蒸发,最多被酒店主人作为证明自己好心没好报的谈资,在景阳岗上口耳相传两天,成为一个不明事理的无名醉汉而已。幸运的是,武松不仅没有被老虎吃掉,反而将老虎打死了。
在景阳岗上看到官府告示,得知岗上真有老虎后,武松的表现其实同我等凡夫俗子并无两样,先是胆怯,“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但为了面子,不“须吃他耻笑”,心存侥幸,决定孤注一掷,“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幸运的是武松成功了,虽然在打虎时吃惊不小,“酒都做冷汗出了”,“尽平生之力”“打得五七十拳”才将老虎打死,以至于想把老虎拖下岗去显摆一番也没了力气。但从打虎之夜武松对上户“把那打虎的身份拳脚,细说了一遍”,到第二天对知县“将打虎的本事,说了一遍”,再到在孟州对施恩和蒋门神分别说,“景阳岗上那只大虫,也只打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直至在血溅鸳鸯楼之后大书“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我们可以看出,在武松的意识中,老虎的能耐被无限缩小,打虎的过程被高度凝练,打虎的意义被无限放大,直到成为他在江湖上炫耀的资本。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在1936年初版序言里他谈到,“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这些话,可以明确无误的告诉我们,在写作雷雨的时候作者并未想到要表达什么伟大的主题,所谓的意义和思想都是其它人在看了作品之后附加上去的。这也就不难明白,现在有很多作家坦言,用自己作品出的试卷,有很多题目连他自己也做不出,不明白用某个词汇妙在何处,某段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然而,无论是像武松那样在打虎之后自己赋予打虎以一定的意义也好,或者像曹禺先生那样作品由别人赋予意义自己再追认也罢,总之都是在获得认可之后他们所做之事才变得有意义的,而在事情未完之前或进行当中“当事人”人并未意识到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姑且称这种现象为“意义后行”。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愈来愈多事未做而“意义先行”的现象。比如,某地要建一座体育场,必先倡明该场所的建设必将会推动某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必将会对提高某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起到积极作用。再如,开设一个领导干部培训班,课还未上,就先阐述必将会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等等伟大的意义。至于体育场建成和培训结束后,是否真会产生这样的意义,是没有人在意的。若有人较真,认为体育场建成后是摆设、毫无用处,培训时无人听课,根本没有效果,那也是还有意义的,只不过变成了“这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走了这些弯路就可以让其它地方少走弯路吗,这些学费交得值!”
前两年有一场闹的沸沸扬扬的“正龙拍虎”事件,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那样一张蹩脚的照片,竟然能够层层上报直至达到由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的级别,这恐怕就和某些官员意义大于一切的意识分不开。有意思的是今年4月初,网页接连晒出了两篇小学生的同题作文,不同的是一篇写于民国时期,一篇写于当下。网民众口一词对那篇“老作文”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心态平和自然”“没有掺杂一点价值评判”等等,而对“新作文”评价极低,认为“个性泯然,毫有可取之处”。对结尾处“今天真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啊!”一句尤为反感,认为是“如今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是语文教师“作文一定要有意义”的“口头禅”之过。其实以我来看,倒大可不必对当今的教育口诛笔伐。古有有云:“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不见充斥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的新闻报道,那条不是“意义”大行其道,提科学发展了,什么都与科学发展挂勾,提转型跨越发展了,什么都与转型跨越发展联姻。
只要有意义,什么都不怕。若武松再世面对今人定会自叹不如,无地自容,看人家周正龙凭借一张合成照片不仅换来两万元的真金白银,而且成了名人,事迹被编为成语——“正龙拍虎”,与流传千年的“叶公好龙”相媲美,这份荣耀有史以来几人能有。小学生去公园进行了一次春游,这一天便成为人生中“有意义的一天”,那像他用真功夫打死真虎,虽然极度夸张无限拔高自己说,只用了“三拳两脚”,逢人就吆喝“打虎武松”,但个中“意义”却只能装在自己的肚子里,不能对外人道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