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教育问题
文/陈慧岩
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书阅报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从本职工作出发看问题,想事情。在读《水浒传》的过程,亦然。智真长老的一篇写于2006年,当年曾被吉林《青年教师》在1期刊发,杨志的一篇原题为《从杨志押运生辰纲想到的……》,论述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但总觉得意犹未尽,论述有些虎头蛇尾,今年重读《水浒传》时,对杨志押运生辰纲这一事件重新进行了思考,于是有了《从杨志押运生辰纲到校长治校》一篇。
从杨志押运生辰纲到校长治校
生辰纲失陷,无论是在原著《水浒传》中,还是在影视剧里,杨志均给人一种无辜的感觉。其实不然,失陷生辰纲表面上看是因为军士的无知,实则恰恰是由于“无辜”的杨志缺乏必要的领导才能造成的。
且看,在完成任务的路上,杨志一意孤行,全不把手下当人看待。烈日当空,路途遥遥,他一味“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搞得怨声载道。不体恤下属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第二,没有团体协作意识。出了人烟稠密之处后,两个虞侯对行程安排不甚理解,便问他:“前日只趁早凉,如今怎地正热里要行?”杨志对这二位中层领导不是阐明自己的想法,而是开口便骂,说“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云云。如此讲话,怎能激发起众人的责任心?第三,不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梁中书抬举他从配军做到提辖,众人心中本就不服,再这样态度蛮横,不体恤人,不团结同事。因此到了黄泥岗,众人的表现便不难理解了,“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外加两个虞侯一个老都管掣肘。结果杨志空有一身本领、一个好的行路计划还是眼睁睁地钻入了吴用的圈套。
如果将杨志押运生辰纲看作校长带领团队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那么至少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是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校长,他们布置工作、实施管理时,方法简单粗暴,很少能推已及人,换位思考,从教师的角度看人看事。正如押运生辰纲需要军士肩挑一样,办学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依靠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当教师对办学目标产生不同意见或感到负担过重时,难免会产生抱怨心里,若校长也像杨志那样不仅不恤其苦,反而高举藤条在旁边非打即骂,事与愿违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押运工作杨志虽是头领,但实际工作还得靠军士来完成。我常这样想,如果在押运途中杨志能够身先士卒,放下架子,变官为民,替军士挑一程,那将会在产生一种怎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情感人也是一种管理,以德服律人更是一种品格。越是位高权重,越要礼贤下士,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作好表率。校长只有尊重手中的权力,用好手中的权力,才能众望所归,在全体教师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二是实施管理要发扬民主。《周易.系辞上》中有句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话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团结合作的力量。要实现全体教师对办学目标的认同,并积极转化为工作动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广泛发扬民主,吸引广大教师参与到办学目标的制定中来。如杨志的押运方案虽然得到了上级部门(梁中书)的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了重重阻力。当中层领导(虞侯)对行程有疑问时,杨志不是耐心解释或与根据路上的实际情况与其探讨是否有更好的行路方案,而是大搞一言堂,说什么“这干系须是俺的”,将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众人当然也就事不关已,乐得我行我素了。所以,作为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校长,面对职责应当虚怀若谷,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上要乐于和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既要坚持工作原则和程序,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想信和依靠广大教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把教师们团结起来,兼收并蓄,增强广大教师的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敢于放权,做到责任与权力相统一,打造出一支务实干事的领导班子队伍。如汉高祖刘邦,攻城略地虽不如张良、韩信,却“善将将”,能把人团结起来为自己所用,因此打败盖世武功的项羽,成就了帝业。工作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校长个体素质虽然不是出类拔萃,但他能够发扬民主,团结同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校园建设的生机勃勃,收获了累累硕果。
三是威信只能在工作中建立。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校长自身所具备的品德和魅力,与依靠权力树立的威信相比,具有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信服力。比如杨志,虽然凭出色的武艺被梁中书破格提升为提辖,且授予其提调众人的权力,但由于他不注意在团队中维护自己的形象,不注重开展工作的方法,滥用职权,引起了共愤。因此,在都管眼里他不过是个“遭死的军人”,众军汉也是破罐子破摔,“这个起来,那个躺倒”,不再拿他这个提辖当“领导”,而直接导致了押运计划的破产。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其忧者,民亦忧其忧。作为一名校长如果所作所为从不顾及身边同志的感受,甚至与教职员工的利益相背离,很难想象他能为党的教育事业掌好权、办好事。“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实际工作中,校长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多些和风细雨,少些居高临下,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这样即使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与教师看法不一,认识各异,大家也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以团结的姿态把工作做好。要想成为一个让教师拥护、学生爱戴的校长,就应让通人情、重感情、有爱心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当然,杨志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押运任务上路前,他预想到了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因此两次驳了梁中书的话,取得了提调众人的权力,在梁山泊的表现也不错,攻城掠地,屡建军功,被封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每每在他独挡一面时却屡屡失败,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闲谈智真长老的育人艺术
相信看过水浒传的人,一定对那位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扬柳,除强扶弱,对朋友侠肝义胆的花和尚鲁智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想过没有,如果让鲁智深入学,你来当教师,你会对这个整日酗酒闹事的学生作出什么样的评价?与鲁智深同时代的许多“教师”认为他是不可以入学的,且看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之时,首座、监寺等一干人皆认为他“这个人不似出家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而相当于一校之长的智真长老却力排众议,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并寄其以厚望,认为他“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这与我们当今所提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新课程理念何其相似。试想当时正在落难的鲁智深听了长老的一番话,如何能不对长老心存感激,将长老的期望铭记于心。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时下依然有一些教师对稍一犯错的学生劝辄扣以“差生”的帽子,作出“就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的评价。
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之后,在寺中过了四五个月,久静思动,犯了酒戒。监寺领三二十人对他欲加惩戒,反过来却被鲁智深三拳两脚打了个落花流水。智真长老听得,急匆匆引了三五个待者直来廊下,喝道:“智深不得无礼!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却说。”从此节可见前面我对鲁智深剃度之时心理活动的猜想并非凭空臆造,试鲁智深若不是对智真长老心存敬重,监寺引三二十人尚耐他不得,他如何会对一个糟老头子的话言听计从。
第二天,长老唤鲁智深到方丈处,训诫他道:“智深虽是武夫出身,今来赵员外剃度了你,我与你摩顶受记,教你‘一不可杀生,二不可偷盗,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贪酒,五不可妄语。’五戒乃僧家常理,出家人一不可贪酒,你如何夜来吃得大醉,打了门子,伤坏了藏殿上的朱红隔子,又把火工道人都打走了,口喊出声。如何这般所为?”智深跪下道:“今番不敢了。”长老道:“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我不看你施主赵员外面,定赶你出寺!再后休犯!”智深起来合掌道:“不敢,不敢。”长老留在方丈里,安排早饭与他吃,又用好言语劝他;取一领细布直缀,一双僧鞋与了智深,教回僧堂却了。
从上面对智真长老处理鲁智深犯酒戒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智真长老首先能注意到谈话的时机与场合。他把谈话放在了第二日鲁智深酒醒之后,且把他单独叫到方丈处进行教育,而不是发现他有错后立即对着众人的面数落他。且他的谈话又非常讲究层次:先是晓之以理——五戒乃僧家常理;其次是动之以情、衡之以利——看你施主赵员外面,不然定赶你出寺;最后又施之以恩——赠他细布直缀、僧鞋。在随后的故事发展中我们可知这次谈话对鲁智深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竟然会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因为有几个和尚在他面前说了个酒字,他竟拉着他们把状告到了智真长老面前,说他们引他犯酒戒。从这里不难看出智真长老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时刻注意到自己的身份,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正确的把握对待鲁智深的态度和行为。切记,教师任何时候失态都意味着放弃教育原则!
虽然,最终因前番挨了打的几个和尚设下圈套,使得鲁智深第二次犯了酒戒,大闹五台山搅得众僧“卷堂大散”,犯了众怒,智真长老也再所难留。但此时的智真长老也不是简单的将他一逐了之,而是给他一纸荐书,让其到东京大相国寺找他的师弟智清禅师讨一职事僧做。而鲁智深也终不负长老的期望,最后在征讨方腊得胜归途中,于浙江六和寺“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升空”成了正果。
纵观鲁智深的一生,可见智真长老具有非凡的识人育人艺术:在鲁智深落魄时他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位“后进生”,并寄其以希望;当其再次犯错时,不是进行简单的讥讽、责怪,甚至体罚,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衡之以利;当事情终闹到不可收拾之时,更不是将他简单的赶出校门,推向社会,而是给他指明了一条出路。所有的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智真长老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心,里面充满了爱、宽容……智真长老诚然不知德育这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斗争及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规律,但他对一再犯戒的鲁智深所持的笃定信念难道不值得我们新世纪的教师深思和借鉴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