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伊始,老师带我们接触了今年的IFLA的大学生设计竞赛,竞赛的主题是风景园林设计改变人们生活(Creative landscapes transforming lives)虽然到最后方案没能深入下去,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仍然获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老师选定的这块场地——合肥市老火车站来谈谈我对景观场地的认知和感悟。
首先我想分析一下竞赛主题中所包含的信息。Creative landscapes transforming lives.题目中用了transforming而不是changing.从字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transform是指部分的改变,向好的方向改变;而change是指完全改变。也即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渐进式的改变,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尊重和文脉的延续,而不是模板式的一切推到重来。改变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获得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不会失去那种特有的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面在了解一下方案的场地——合肥市老火车站。合肥老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1936年4月完工,随着当年淮南至裕溪口铁路启用后开始运营。它规模很小,只是淮南至裕溪口铁路上一个小站。车站仅设有煤炭装卸货物线,有效长度只有192米。1937年10月,为配合抗日战争需要,淮南线被毁,合肥站随之关闭。1942年,日本侵略者修复水家湖至合肥段铁路,合肥站改名为庐江驿恢复启用。1944年日军拆除水家湖至裕溪口段铁路,合肥站再次关闭。1948年9月,合肥站再次开通,勉强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从上一段对于合肥老火车站的历史的介绍不难看出,这座火车站是记录这座城市最好的历史教程,站和城同着呼吸,共着命运。如今,旧站已经完全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新站,而合肥这座城市也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但,历史不应该被忘却甚至抛弃,于是旧站中的铁轨和某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构筑物将被作为一种新的景观文化符号应用到设计当中。
基地被胜利路拦腰截断,分成南北两个部分。而作为老火车站动脉的铁轨也镶嵌在胜利路中,每有大车经过,哐当哐当的声音变不绝于耳。基地南部只占基地面积的一小部分,主要残留的构筑物主要有大约30m长的高约35cm的站台,一块破旧的石制站牌,上面写着钟油坊到合肥北站,几根破旧的电线杆,两排生锈的铁轨被附近居民种上了菜,显得格外有生机。基地北部是基地的主要部分,看起来要比南半部分要荒凉的多。依旧是两排破旧的站台和铁轨,几颗已经枯死的大树披头散发的凌乱着,一排用于卸货的废弃厂房在一片宽阔的装卸场地上孤独的发着呆,墙壁上的特殊年代的大红色标语在风雨的消磨中渐渐褪去。唯有墙头的几只麻雀在向你诉说着这里一步步衰败落魄的故事。
之前看过《面对面》栏目对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一个专访,在他唯一的一个商业楼盘项目钱江时代的设计中,设计采用合院式的空间组织,每个盒子分为上下两层,构成一个基本单元。以交通核为中心组织,在同一个平面内将四个户型组织起来,从而提供了一个有特定场所的精神空间,而通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则可限定在一定空间内的园林式的自由构造。这样的设计方法初衷是改变在这个物质至上,信仰真空,诸神缺位,人与人关系逐步恶化的社会环境中,邻里关系淡化的局面。通过几个户型共一个小型活动空间的设计手法,增加邻里间接触的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这是一个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来transforming lives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合肥老火车站的方案中,在对基地历史和文脉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沿着就铁轨零星散落的老房子老设施大多都是为铁路服务的,诸如铁路小学,铁路宾馆,铁路职工宿舍等。铁路文化让此地块在合肥众多区域中显得尤为特别。当然在进一步的场地分析当中,发现场地中并没有多少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文物古迹、摩崖石刻、诗联匾额、壁画雕刻等等,也缺乏虚体形式伴随着场所所在区域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文人艺术作品等等。这就使景观主题的确定与定位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而通过大场地(合肥市)小场地(区域)的综合,将火花笔,吴山铁字等庐州文化和铁路文化的糅合的方法虽可以使此地块在众多废旧车站工业遗址独树一帜。但还是无法体现区域景观的异质性,不能表达区域文脉区别于合肥其他区域的特质。
在对基地内部的分析中,过于平坦的地形和单一的生态结构也加大了设计后期对于特色景观的和个性空间的难度。对于施工量也无形中加大了许多。
在这个方案场地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尊重并延续场所精神,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识和理解场地特征的一个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保持和延续场所精神。尤其是在城市更新和遗址类景观的设计中,要注意保护场地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是我们民族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是城市建设史的见证和实物遗存, 对城市文明史的追忆探索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此类景观设计时,更要细心观察分析场地中遗存的所有实物,不能让任何有价值的资源从手边溜走。
在约翰西蒙斯的《景观设计学》一书中谈到"在日本,历史上这种对场地的细心认识在景观设计与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处构筑物似乎都是场地中的自然生长物,保留并强化了场地的优势特征。"他还在结尾总结道:“要想有效领悟一个场地上的项目,必须深入理解计划,深入体会场地及其整体环境的自然属性。这样,我的规划就成为安排最佳关系的科学和艺术。”
我想在这次基地方案调研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思考,会让我加深对景观场地的认知和感悟,并指导我以后的方案创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