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喧哗与骚动》重温意识流创作手法

(2011-09-22 23:46:25)
标签:

福克纳

美国

凯蒂

喧哗与骚动

创作手法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如果能找到7080年代的《十月》《收获》《人民文学》随便翻开,都能看到意识流这种写作手法。那时候我看书,凡能找得到的,就囫囵吞枣的看,甚至都不知道那叫意识流。只觉得读起来艰涩费力,思维跳跃得难于跟上,更要命的是:持这种写作手法的作家们,仿佛跟标点符号有深仇大恨似的,大段大段的文本,都不屑于使用一个标点符号!阅读过程中断句的时候稍有不慎,思想就在不知不觉间,逃出了好远。

    

    我没机会接触西方文学,也没机会师承谁的淳淳教诲,因而也就没发现这种创作手法的发源地。原来,20年代起,意识流写作技巧就已经在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就是这种创作技巧的开山鼻祖。我在七、八十年代国内文学刊物上看到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终于寻到了它们真正的来处。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两个星期以来,我沉沦在美国南方那片属于福克纳的土地上。空气潮湿、沉闷,伟大的作家把我带入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这户人家里有一位年轻放荡的小姐凯蒂,少女时代就失去了贞操,因为要替没出生的孩子寻找一位合理的父亲,凯蒂忙着把自己嫁了出去。全家人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展开了各自对生活、对凯蒂的不同感受和看法。白痴弟弟班吉从小是由姐姐凯蒂带大的,对姐姐有着母亲一般的依恋,姐姐出嫁,他是最伤心的一位。虽然他三十三岁了才有三岁的智商,可他还是把他仅有的智商拿出来,竭力的挽留姐姐。福克纳把一个智障儿的思维意识作了真实完整的描述,使读者非常直接的就看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跟着智障儿的思维,忽然觉得自己也白痴起来。

 

“时间不间断地、永恒地、越来越有气无力的行进”,当昆丁以一个哲学家的口吻开始叙述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幽灵了。这是一个心灵没得到照顾的孩子,他的自杀与他扭曲的心灵有关。满满当当的118页纸张,都是这个幽灵在唠叨他短暂的一生,唠叨生活带给他的种种感受,也许少年昆丁体味得最为深切就是对妹妹凯蒂的爱!昆丁是家里的二少爷,由于家道中落,父亲变卖农场让他上了哈佛大学,这孩子不好好念书,妹妹凯蒂失身、而且还要嫁给一个流氓,昆丁与这个流氓决斗,伤得不轻。为了凯蒂不出嫁,他向父亲承认,他与妹妹乱伦……

 

杰生先生是这个家庭的大少爷,一位心狠手辣的人物,区别于家里任何一位,他仿佛不是康普生家族的后继者,一辈子独身的杰生对金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想尽各种下流手段捞钱。小昆丁是凯蒂的女儿,母亲籍口怕凯蒂带坏了小昆丁,所以,寄养在外婆家,不许凯蒂与她见面,不许家里任何一个人提起小昆丁的亲生母亲。凯蒂求杰生让她见女儿一面:“如果你想办法让我看她一分钟,我给你五十块钱”。

 

杰生:“你根本拿不出五十块钱来”。

 

凯蒂:“我可以给你一百块,只看一分钟”。

 

杰生拿走了凯蒂卖身得来的一百块钱,他确实把小昆丁带来了,这个恶棍!他用雨衣把小昆丁包裹起来,在飞驰的马车上,凯蒂根本没看到女儿一眼。

 

无耻的杰生,他还私自侵吞了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3000多块。

 

凯蒂显然是个重要的属于核心类型的角色,但是福克纳没有从正面来书写她,我们只能从各种人物的谈话以及内心活动获得这一重要信息,整篇小说都以她为轴心,绕着她旋转,她着墨不多却是最不可缺的人物,这一点显示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我最不堪忍受的就是父母亲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放任孩子不给他们施于任何教育。麦克尤恩在《赎罪》里写到的父母,竟然跟福克纳笔下《喧哗与骚动》里的这对父母如出一辙:母亲整天整天躺在床上装病,父亲在外面鬼混,孩子们随他们自个儿的性子成长,结果,在两部伟大作品里的两对父母都非常失败,孩子们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成年后的孩子有什么闪失,做父母的,起码该负一半的责任。

 

父母们既然生育了孩子,就要担负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来,不是说要有多么的出类拔崒,起码,在他们成年之后,该是人格健全的人。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里,作家渲染的是一种浓重的阴郁寒冷气氛,或许是落没的贵族家庭带给读者沉重感吧,除了写到黑奴迪尔西的时候有一丝温暖,我们竟不能再在别的人身上看到一点阳光!迪尔西在这户人家里,做了一辈子奴隶了,她的坚韧、她的乐观和博爱,她吃苦耐劳、毫无厌言的精神,都从他一举一动的神情里,语言里,传达到了读者这里。

 

总要有一些事情,总要有一些人物,虽然他们艰辛的活着,却要留给读者一些希望吧,对于人性的希望!这一点,也是伟大作品所必须的。不然,我们还指望作家把人类带往何处呢?

 

再来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吧,近十年来的文学作品里,都看不到象福克纳这样大篇幅的应用意识流了,当代小说或诗歌,能见到局部使用这种创作手法、辅之于象征或怪诞或魔幻来成就一部伟大的著作。

 

                             

 

                                   江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