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重温意识流创作手法
(2011-09-22 23:46:25)
标签:
福克纳美国凯蒂喧哗与骚动创作手法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时间不间断地、永恒地、越来越有气无力的行进”,当昆丁以一个哲学家的口吻开始叙述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幽灵了。这是一个心灵没得到照顾的孩子,他的自杀与他扭曲的心灵有关。满满当当的118页纸张,都是这个幽灵在唠叨他短暂的一生,唠叨生活带给他的种种感受,也许少年昆丁体味得最为深切就是对妹妹凯蒂的爱!昆丁是家里的二少爷,由于家道中落,父亲变卖农场让他上了哈佛大学,这孩子不好好念书,妹妹凯蒂失身、而且还要嫁给一个流氓,昆丁与这个流氓决斗,伤得不轻。为了凯蒂不出嫁,他向父亲承认,他与妹妹乱伦……
杰生先生是这个家庭的大少爷,一位心狠手辣的人物,区别于家里任何一位,他仿佛不是康普生家族的后继者,一辈子独身的杰生对金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想尽各种下流手段捞钱。小昆丁是凯蒂的女儿,母亲籍口怕凯蒂带坏了小昆丁,所以,寄养在外婆家,不许凯蒂与她见面,不许家里任何一个人提起小昆丁的亲生母亲。凯蒂求杰生让她见女儿一面:“如果你想办法让我看她一分钟,我给你五十块钱”。
杰生:“你根本拿不出五十块钱来”。
凯蒂:“我可以给你一百块,只看一分钟”。
杰生拿走了凯蒂卖身得来的一百块钱,他确实把小昆丁带来了,这个恶棍!他用雨衣把小昆丁包裹起来,在飞驰的马车上,凯蒂根本没看到女儿一眼。
无耻的杰生,他还私自侵吞了凯蒂寄给小昆丁的生活费3000多块。
凯蒂显然是个重要的属于核心类型的角色,但是福克纳没有从正面来书写她,我们只能从各种人物的谈话以及内心活动获得这一重要信息,整篇小说都以她为轴心,绕着她旋转,她着墨不多却是最不可缺的人物,这一点显示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我最不堪忍受的就是父母亲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放任孩子不给他们施于任何教育。麦克尤恩在《赎罪》里写到的父母,竟然跟福克纳笔下《喧哗与骚动》里的这对父母如出一辙:母亲整天整天躺在床上装病,父亲在外面鬼混,孩子们随他们自个儿的性子成长,结果,在两部伟大作品里的两对父母都非常失败,孩子们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成年后的孩子有什么闪失,做父母的,起码该负一半的责任。
父母们既然生育了孩子,就要担负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来,不是说要有多么的出类拔崒,起码,在他们成年之后,该是人格健全的人。
在这部伟大的作品里,作家渲染的是一种浓重的阴郁寒冷气氛,或许是落没的贵族家庭带给读者沉重感吧,除了写到黑奴迪尔西的时候有一丝温暖,我们竟不能再在别的人身上看到一点阳光!迪尔西在这户人家里,做了一辈子奴隶了,她的坚韧、她的乐观和博爱,她吃苦耐劳、毫无厌言的精神,都从他一举一动的神情里,语言里,传达到了读者这里。
总要有一些事情,总要有一些人物,虽然他们艰辛的活着,却要留给读者一些希望吧,对于人性的希望!这一点,也是伟大作品所必须的。不然,我们还指望作家把人类带往何处呢?
再来说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吧,近十年来的文学作品里,都看不到象福克纳这样大篇幅的应用意识流了,当代小说或诗歌,能见到局部使用这种创作手法、辅之于象征或怪诞或魔幻来成就一部伟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