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游:第10天冷湖---敦煌

标签:
旅游 |
分类: 中国长城 |
第10天 8月6日 住敦煌市
今儿浏览了玉门关,现在景区不只是看玉门关方城,还增加了两个我很想去的景点:玉门关东15公里的大方盘,西5公里的汉代长城遗址。今儿重点参观新增加的俩景点。有交通大巴车接送。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1,大方盘城,是汉代“昌安仓”遗址,在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位于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 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但在2005年经中国考古专家李正宇先生考证,实际它并非一直以来社会认为的河仓城,而是是汉代“昌安仓”遗址。敦煌博物馆,大方盘城景区的介绍信息都已经统一更改为“昌安仓”遗址。
2,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3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 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 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大方盘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军事防御之需要而分段建造,故其制不一。大体上是先设亭障,再视地势之需要而筑墙垣,故有些地方有亭障而无墙垣,时断时续,但总体上仍能连成一线,形成一个整体的军事防御报警系统。建造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起沙土夯墙,并夹杂 红柳、胡杨、芦苇和罗布麻等物,以粘接固络,坚固异常。外侧取土处即成护壕,壕内平铺细沙,以检查过境者足迹,称作“天田”。内侧高峻处,燧、墩、堡、城连属相望,所谓“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烽燧有夯土板筑,芦苇、胡杨、红柳等夹砂土夯筑,夯土外包土坯构筑,土坯垒砌等多种形式,高者达10米。

14,虽历两千年风沙雪雨,有些地段仍坚固如磐,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如矫龙蜿蜒,气势不凡。保存较好的有玉门关段、西湖段、弱水段和民勤段。沿线遗存烽燧,残垣底宽3~8米不等,高3米以上,有达10米者。遇大敌烽燧递传,日达千里而至长安。长城不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且也是关内外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大方盘城,是汉代“昌安仓”遗址,在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上。位于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 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但在2005年经中国考古专家李正宇先生考证,实际它并非一直以来社会认为的河仓城,而是是汉代“昌安仓”遗址。敦煌博物馆,大方盘城景区的介绍信息都已经统一更改为“昌安仓”遗址。

2,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3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 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 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大方盘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虽历两千年风沙雪雨,有些地段仍坚固如磐,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如矫龙蜿蜒,气势不凡。保存较好的有玉门关段、西湖段、弱水段和民勤段。沿线遗存烽燧,残垣底宽3~8米不等,高3米以上,有达10米者。遇大敌烽燧递传,日达千里而至长安。长城不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且也是关内外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一篇:西北游:第11天敦煌市--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