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东侨美食文化之蕉叶糯米粽》

(2024-11-27 23:47:46)
分类: 散文

《舌尖上的东侨美食文化之蕉糯米粽》

姚世英

 

印尼,是世界上第三大水稻生产国。以稻米为主食的印尼人,逢伊斯兰开斋节,家家户户用蕉叶、椰子叶或棕榈叶包裹米饭,编织的外叶代表良心,米代表无法满足的物欲,在开斋节食用椰子叶包覆的米,代表斋戒反省。由于制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做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印尼粽”。

汤姐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随印尼撤侨的第一批归侨。家住在华侨新村,她制作的蕉叶糯米粽,独特配料、口感醇厚,远近闻名。11月23号,宁德市华侨历史学会一行人登门拜访,热情的汤姐给我们演示了蕉粽制作过程。

一、备料

1、糯米饭

精选上等糯米开始,先浸泡,让米粒吸饱水,然后用饭甑蒸,米饭逐渐膨胀,颗颗饱满而富有弹性,食之,喷香Q软口感。

2、肉馅

准备红葱、白蒜、香菜籽、猪腿肉,先挑猪腿上的嫩肉,搅成肉末,放油锅里翻炒,拌以红葱、白蒜,让葱蒜香与肉末融为一体,浇几调羹酱油,八成熟的时候放下香菜籽,翻搅均匀,焖一会儿出锅,一盆喷香诱人的粽子馅就摆在我们面前。

二、夫妻分工

汤姐负责糯米团入馅,汤姐爱人负责包裹芭蕉叶。两人相对而坐,汤姐戴上一次性手套,熟练地将糯米卷成长条,切割成一段段,捏成一个个“方形船舱”,然后就把份量适当的肉馅填入,再卷成不规则的圆柱体,汤姐动作麻利地切下边角料,一个标准的圆柱形肉馅粽子就整好了。

汤姐爱人负责用芭蕉叶包粽子。选没有裂缝的蕉叶,切成正方形小方巾大小,放在锅里煮几分钟,目的一是消毒,一是让叶子柔软。然后开始包裹肉馅粽子,将粽子放在芭蕉叶中间,卷合芭蕉叶,然后用两根牙签,分别扎住头尾。牙签在汤姐爱人手中,就像根针,穿针引线恰到好处。

汤姐与爱人默契合作,制作的芭蕉粽,不仅个大馅多,还融入了情趣与甜蜜。

汤姐说蕉糯米粽按口味的不同,会填充不同的原料比如鸡丝、鱼丝或牛肉丝;配料也有区别。汤姐制作蕉粽已经有五六年了,她的手艺从上一代传承,独家配料,正宗风味,有很多店家上门定制,每年能销售五六千根印尼

三、品尝芭蕉粽:

汤姐邀请我们品尝她的劳动成果。她说芭蕉粽要蒸烤几分钟,让芭蕉叶的香渗入肉馅,味道才地道。汤姐在锅里下了少许水,将蕉粽放进去,烤到水干了蕉叶还带了一点焦味,出锅。她把热腾腾的粽子放在茶几上,再摆放饼干、九层糕,沏一壶咖啡,我们几个人一起吃茶点。跟剥香蕉一样,掰开芭蕉叶,露出雪白香热的糯米粽,咬一口,肉馅汁溢出,肉馅的醇香融合芭蕉叶的清香,吃起来果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汤姐说印尼华侨有个习惯,三点三喝午茶,保持至今。喝着香港咖啡,就着娘惹糕点,品尝印尼粽,生活品位自然提升。

汤姐的蕉叶粽,既保留印尼风味,又增添了中国传统元素。原东湖塘华侨农场,还保留了印尼沙嗲烤肉、印尼七层糕、越南春卷、越南河粉等等传统美食,如何将华侨美食文化传承发扬是一个迫切课题,华侨社区的林爱红女士说出了侨民心声:侨是我们的根,我们生活的土地也是老一辈东侨人艰苦围垦出来的,我们不能忘了东侨文化之根。作为一个侨二代,我一直努力着想把侨文化传承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