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好西乡》组诗
(2024-07-22 20:59:23)分类: 原创诗歌 |
《东山古街》
灯笼,盼着古老的人来点亮
青石巷在倾听梆子的打击
旗幡、门牌、古旧用具提醒我
东山梦的入口
阳光投下屋檐的阴影
让分秒走得缓慢
一个老婆婆蹒跚的脚步
使得一条静寂巷子沉淀韵味
目送着一段沧桑岁月进入古远历史
当她完全消失
我不知历史还是岁月在活生生延续
《梦里水乡》
一条鸥鹭嬉戏的暖水,驮着好西乡
进入江南
一幅年画,让乡亲的年梦
添置了浮桥水车、灯笼美酒
一壶红叶烹煮的茗香
水声褪去
竹林,便绿了一层幽致
洋中,梦里,都是好时光
来了,不过瘾,又想再来
恰如中年,面对莫名的流逝
止不住地恐慌
总想打捞起什么
《在柳州祠古戏台》
莲花藻井,剑光不再
歌舞化作祥霓
尘埃在空台追着阳光
栏杆上的赑屃透出冷眼
后台对着光影
音乐、唱白、激情渐渐高亢
戏台成了一个人的舞台
凭着文字隔障法,我逃脱了过往
逃脱了人群
成了独角兽
陈氏偌大的戏院
万人的敬慕,突然变成坚硬的盾
喝彩倒压下来……
《柳州祠草长莺啼》
清明时节
杜鹃在院子外叫春
东山人陈纪,半生戎马
衣冠是荣归故里
身子还在南宋柳州萋萋草地
沉睡
杜鹃声声
是为了让柳州知府
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瞻仰国子先生》
北洋溪奏出欢腾音符
鱼群火焰
簇拥国子先生
他手捧经书,对着远逝的涛声沉思
周斌先生是大儒
教授皇族公侯
身后文脉之水长流
一个中学教书匠只能仰望
他立“文献之里”
我们用几个方块为他家乡添光增彩
在他心念魂牵的“梦里水乡”
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宝昌號》
国庆
“宝昌號”撩开面纱
望着
一条街
被油纸伞花点亮红色的记忆
弹琴、算命、喝茶、酒壶、炊饼
来往游人
正好掩护
我扛着米袋
手扣门环
里头传出冷静的八音嗽语
《三寸金莲》
东山村的祖厅
有一条三寸金莲石
旧时姑娘欲嫁东山村先过此关
新时代女子走到这里
自然伸出脚
比量
因长而羞,短而窃笑
天足与残足的较量
胜负已判
这块该进国家博物馆的石头
作为景点载入画册
细思,惶恐
《午日龙潭》
瀑流的气息弱了
龙潭的梦境浅了
不大不小半月湖
待到午后
太阳才能晒到
想象自己是洋中龙的接替者
抱负不断缩小
情调越发清幽
坐在井底
四面秋草歌
三两诗友小饮
正对书院,一方池塘
它引发了朱熹先生的诗兴
前有陆游主簿,后继陈普老师
一条有源头的活水在东山村流淌
“磨墨一池水,寻诗万重山”
王羲之、李白的影子无法打捞
只因翰墨凝聚了千年
诗书种子在家家门楣上开花
登堂入室,台阶上设三寸金莲石
那是东山村对媳妇的考核
一首诗信笔而来
愿呈于书院的瓦片,接受鸟雀检验
可否啄出一粒珠玑
《际头洋村》
村口,一个瑶池
阳光像丝绸散落
白云躲在荷叶下
祠堂门口,老者鹤发童颜
走进一看,墙上一版版的
天山绿茶知识
沉寂已久的茶厂上空,些许炊烟
是谁在历史的大锅里
炒青
《天目里》
天山茶园
见到两个天池
恰似一对天目
我们到来
微风拂去薄雾,阳光闪烁
我们离去
天突降甘露
天目里,原来蓄满了
脉脉风情
《晒诗石》
天山之颈
一块岩石,题为金湖石
我以为是仙人石
站在上面,不自觉地啸呼
云呼山应
诗是每个人原始的欲望
不到面对天地孤独
释放不出才情
热情的阮总
站在上面,像展开地图
东边桃花溪,西边亲母岭……
洋中寸土都装在他的心中
真正的诗
是不用言语的
《天山有机蔬菜》
与白毫、金牡丹、金观音等
珍稀野生茶种
相伴的是番薯毛豆南瓜野菜
这不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搅和一起
当一盘盘热腾的蔬菜
端上桌子
我们动了筷子,不可思议的表情
如果说天山茶,从外形、汤色到叶底
将绿色的爱情进行到底
那么天山菜,就是对我们海鲜饮食结构
彻底地改造
那一桌有机蔬菜,国色天香
是主人待客的最高礼节
在城市的饭馆,嚼着蜡质叶子
肠胃就无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