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摇窗竹影
摇窗竹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83
  • 关注人气: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乐镜——唐代铜镜的经典造型和精品之作

(2015-01-28 21:30:16)
标签:

文化

铜镜

唐代铜镜

镜背

孔子

分类: 藏海拾零(收藏随笔)



     在古代,铜镜既是人们日常照面饰容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又是可供观赏把玩的艺术品。铜镜一般由青铜铸造,在商代之前,铜镜是用来祭祀的礼器,春秋战国和秦汉早期,虽然用来照面,却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到了西汉末期铜镜才慢慢地走入平民百姓之家。但最早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即鉴。《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起初的鉴以瓦制的较多,后来发展到用青铜盛水作鉴,而青铜因为含有锡和金比较光亮,有时没有水也能照人,便演变成镜子。

  青铜镜是由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即青铜铸制,在古代,青铜比较珍贵,被称之为“金”。铸镜一般采用“范铸法”,就是先用泥制成模型,雕塑出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烧制成母模,然后用母模制作泥范,再阴干烧制成陶范,再将合金高温熔化后浇注到陶范范腔里,冷却脱范出模后,经过严密细致的清理、打磨、后续加工,即在铜镜的正面涂上水银,用细毛泥轻轻摩擦,以达到光可照人为止。

  青铜镜的形状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背面中央有一个可以穿绳子的纽,纽是为了便于拿在手里使用或者穿绳悬挂。镜背很少是素面的,大多数铸有图案和铭文,这些图案和铭文华丽丰富,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

  铜镜批量铸造开始于秦朝,流行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代,衰退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繁荣昌盛于隋唐。就其铸造技术和艺术价值方面,隋唐达到了顶峰,呈现出了“盛唐”气息的浓郁色彩。

  唐代,在青铜镜的制作过程中,增加了合金比例中银锡的成分,制造出来的铜镜更加光细和白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圆、方形状之外,又出现了菱花形及较厚重精美的海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日常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的画面铸造到了镜背上。

  笔者收藏一面唐代铜镜,名为《孔子问答曰镜》,又称《三乐镜》。葵花形,圆钮,直径128毫米。钮左侧一人为孔子,着宽袖长袍,头戴高冠,右手拿着拐杖,左手指着前方微仰着头似在发问;钮右侧一人戴高冠穿皮裘,左手拿着琴,头斜侧,边歌边舞,很快乐的样子。钮上面方框内是竖格铭文:“孔夫子问曰答荣启奇”九字,钮下有一柳树,枝叶下垂,素缘。

  此镜铸造精良,形态美观,题材新颖独特,线条流畅自然,人物造型逼真生动,画面感强。镜背白光,镜面生坑,红斑绿锈,保存完整,是唐代铜镜中的经典造型和精品之作。

  荣启奇是春秋战国人,这一图案的题材出自《列子?天瑞》:“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奇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说的是孔子游泰山时,遇到荣启奇边弹琴边唱歌很高兴的样子,孔子便停下来问他为何这么快乐。荣启奇回答说:“让我高兴的事情很多。天地之间,以人最为尊贵,我有幸成为人,一乐也;这个社会男尊女卑,很幸运我是个男人,二乐也;而人世间,有些人命很短,甚至在襁褓就夭折了,而我已年近九十还健在,三乐也。”这个镜子也由此得名“三乐镜”。

  下方的柳树即象征着郕之野,寓意荣启奇老人寄情于山水之中,对树弹琴望野高歌。这则掌故虽已年代久远,但荣启奇那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是人生至高至纯的精神境界,是超越万物的人生大智慧。

  借《列子?天瑞》中孔子游泰山,遇荣启奇而引发的一段对话这个故事,来展示唐代人的追求和人生信念,即男尊女卑,希望长生不老,以人为贵。故而,此镜是面难得的透视唐代社会现状的艺术珍品。

 

http://s9/mw690/001Mzr0Tzy6Pxyplgdad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蜕变》后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