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千年古长城同行
(2011-05-27 09:24:35)
标签:
千年古长城西行散记杂谈 |
分类: 行走散记(旅游散文) |
和千年古长城同行
一、河西走廊
穿越河西走 廓,踩着丝绸之路,和千年古长城同行,感受大漠、戈壁、驼队,去敦煌莫高窟作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是我很久以来的梦想。而这个鸟语花香、树木葱绿,空气中充满怀念和忧伤的五月,当我的心情又一次陷入悲伤消沉的旋涡不能自拔时,我终于决定西行,让落漠的心,去那孤独得滴雨都不愿光顾,花朵绿荫更不愿落脚的戈壁沙 漠,寻找一种慰安,一种启迪。
穿过六盘山 邃道,翻越陇中大地,抵达黄河岸边的省城兰州,这段路,我以前是无数次走过的。可今天一路走着,却另有一番感受,那渐次荒芜,人工种植痕迹明显却依然草木不生的山坡上,三三两两的农人,在忙着播种新的希望。川道里稍有水源的地方,就有村庄房舍,就有绿树田野。在这里,我们平时浪费的每一滴水,都是生命,都 是奇迹。
来不及细品兰州的牛肉面,也来不及去黄河边领略羊皮筏子的古老和浪漫,便匆匆踏上了继续西去的汽车。
车出兰州城,早晨明媚的阳光从身后射来,洒在窗外,而我却失去了有关清晨的所有诗意想象,五月的绿意正一点点退出我的视线,枯黄的沙山正一点一点占据我的眼眸,震荡着我血液翻滚的心脏。
穿过乌鞘岭 云翳雾霭,顺长平躺着的河西走廊,就张开了巨大的臂膀,一下子将我揽入了怀抱。虽然临行前我认真地算计过路途的遥远和漫长,也为旅途的艰辛和劳顿作好了心理准备,可真正走在这里,心灵还是受到了深深地震动。车窗外走廓南方高耸入云的祁连山上那如云白雪,山脚下隐隐约约的村庄树木,苍茫无垠的戈壁滩,路两旁 低矮的骆驼草,零星的树木静静地向后退去,退去,而前方的景致却依然如故,以百米时速行驶的车辆仿佛在原地徘徊。而且越往西,人越来越少,风却越来越遒劲,阳光越来越炽热。我无法想象,几千年前靠两双脚以及车马驮队行进的僧侣商贾,那些为了收复祖国的疆土,征战于此的将士,是以怎样的精神和毅力,忍受着 干渴、疲累,沙漠风暴,温差的巨大变化,野物地不时袭扰,为了不负使命而给后人留下无数神话传说的。
穿行于狭长 平坦的河西走廓,寂寞的心会因两种痴情物的左右陪伴而深感慰藉。除了虽然逶迤曲折,却始终在平行的方位和我们同行的汉长城,明长城,还有那从陇东平凉一路向西栽到敦煌莫高窟院子里的左公柳。长城自然是战争的产物,是古代人民为了防御外敌,保护家园而修筑的一道屏障。但对于我这样的旅者,它不只让我联想到中 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及封建君主的横征暴敛,而更多的则是一种陪伴,一种随行,尤如一个心有灵犀的知已,在无语的对视中,以它的千孔百疮向我诉说着发生在这条走廓上的惨烈场面,也向我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和百折不挠。而那些枝蔓婆娑的柳树,在微风中轻拂着长城顶端的土屑,站在河西人家的房前屋后,将陇东的 风情带到这大漠之中,让我在千里旅途中依然感觉到一丝亲近,一丝温暖,更有一丝感动。是谁更改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名句,是援西功臣左宗棠,是他种植的左公柳,让五月的风吹绿了长长的河西走廓。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曾经喜欢这则广告词,迷恋过作为背景的青山绿水。而现在,当我行走在去千里之遥的敦煌莫高窟的路上,行走在茫茫戈壁滩上时,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穿行于河西走廓,不仅感受到一种悲凉和豁达,更有一种历史苍桑感。不仅因为这里有延绵千里的戈壁滩,冷竣挺拔的祁连山,还有那遗落在此的古老文明和战争印迹。而串联这条寂寞长廓的是散落在茫茫戈壁滩上的一座座绿洲城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还有那安西、定西、镇西。这些在历史典籍和诗辞歌赋中耳熟能详的地名,回荡着岁月的金戈铁马和历史的刀光剑影。
在这条长廓上行走,不必太多的游伴,不必喧哗吵嚷,只要懂得感受,只要学会倾听,心灵就会被震憾,被感动。抬头仰望,纯净得没有一点杂质的蓝天下,雪山尤如洁白的云朵缭绕在宁静的山顶。远远的山脚下,雪水途径处,密密层层的松柏,青翠葱绿的草原牧场。我仿佛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听到了优美动听的牧歌和河西花儿。而“马踏飞燕”、“阳关古道”遗迹,则让我仿佛听到了“得得”的天马足音,思绪如海潮一样汹涌澎拜。千里河西走廓,承载过友好的使者,充当过和平的信鸽,也见证过历史的血醒风雨,经受过被侵略、被掠夺、被分割的屈辱。这长廓上辗过的迢迢车辙,土筑长城的道道斑痕,都在向后人昭示,中华儿民虽屡遭磨难却依然以顽强的生命,以其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从河西走廓的最东端武威到最西端敦煌,一路向西,有太多的感动,而摇曳在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则是最让我感动且过目难忘的一种值物。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毒热的太阳照射下,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在干渴的沙土中张扬着生命的活力,给灰黄的茫野增添了一丝绿意。听导游说,这种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是地表上茎叶半球的两倍甚至三倍,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了水份,可供这一丛骆驼草一年的生命之需,所以它能在这种恶劣干旱的环境里生长。
而生活在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廓,仍能以创造太多的奇迹让世人敬仰的河西人,尤如骆驼草一样让我感动,让我敬佩,也让我难忘。
二、路过凉州
虽然是第一次去河西走廓,第一次路过凉州大地,却早从古诗词中认识了凉州。一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我对古凉州的苍凉、荒芜、凄惨心存敬畏。而一曲“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美酒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唱尽了古凉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 “商埠”,曾经客来商往,灯红酒绿的繁荣昌盛景象。尤其是那匹踏着飞燕风驰电掣般疾驰而来的千里马,更让我不由自主地倾慕着武威,希望能一睹西凉古都的风采。而这次河西走廓之行,却由于时间安排得紧,只能乘车从武威大地上经过,作一名匆匆过客。
从兰州往西不远,便出现了一条狭长的谷道,两旁是光秃秃的荒山,褐黄色的土地没有一点绿意,在太阳的暴晒下呈现出了震憾人心的苍茫和悲凉。远远的天际,蓝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下面,在山峦的起伏间有雪山的影子在闪烁。正在我掏出相机,想留下这一奇异景观时,眼前一暗,汽车便进入了两山夹击的一条峡谷。听同行者说,这便是“金关银锁”的古浪峡,是武威市东南端的一个县。这里地势险要,山高谷窄峡长,是进出河西走廓的要道,自古就以“驿路通三辅,峡门控五凉”的重要位置而成为兵家相争之地,著名的西路军战役就是在这个地方打响的。我不由得将头伸出车窗外,想在崇山峻岭之间寻找硝烟战火的印痕,可除过缠绕在半山腰人工挖凿的战壕,山上光秃秃的,连一棵树也没有,飞鸟更是看不到。也许是撕杀的战马,飞窜的流弹,惊扰了这些本该在这样幽静的山坡上肆意生长、纵情歌唱的生命,而徒留下了一座荒山寂寞地观望着途经此处的旅人,以一颗忏悔的心为他们默送着平安和祝福。
车 子穿过天祝县的乌鞘岭邃道,两边逶迤不绝的高山渐渐往天边退去,视野突然开阔了起来,极目所望,不再是巍峨陡峭的山峰,而是一块块阡陌纵横、村庄鳞次栉比的绿洲平原。汽车一路向西,行走在武威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恬淡平和的田园风景从窗外一闪而过,我很想让车子停下来,然后从容地走进武威,到雷台亲眼观看 “马踏飞燕”的精湛造型,绝伦雄姿,去“百塔寺”倾听“凉州会晤”的和美赞歌,吟唱着“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的名曲,和诗人一同举杯畅饮葡萄美酒,我还得去五凉的都府,大夏的城邑……
可是,车没有停,我下不了车,我还得继续西行,只能闭上眼睛,任凉州遒劲的风,像一只巨大有力的手,将一幅恢弘大气、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面前。
早在汉武帝开辟河西走廓,建立河西四郡前,武威被匈奴人控制,当时叫做姑臧城,因城址不呈方形,有头、尾和两翅,共七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形状既像鸟又像一只盘卧着的巨龙,所以又称“鸟城”,也叫“卧龙城”。
而武威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汉代。汉武帝狩二年,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奉汉武帝之命,率领大队人马,从陇西出发,打到匈奴各城池,大败匈奴休屠、浑邪二王,消灭了匈奴在河西一带的强大势力,打响了将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的第一炮。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力军威,也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汉武帝 将原休屠王领域姑臧城设为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武威作为长安以西最大的边陲要塞,和它气势磅礴的名字一样,从此就如威风凛凛的将军,两千多年来,一直雄踞在河西走廓的东大门,保护着身后辽阔的国土。
其后又因其地处西方,气候寒凉,便在设置州府时,将其命名为凉州,凉州以此得名,并一跃成为全国十三州之一。而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的“大凉国”,则使凉州成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
从汉朝以后,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置州府。武威不但成为重要的边塞要城,也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这里生活过,他在诗里这样描写过这个城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而遗存于此的大量西夏文化古迹,则更进一步说明,武威作 为西通西域,东连中原的咽喉要道,曾被各族人民抢夺纷争。无数戎马天下的血性男儿,忍着对父母妻儿的思念,背井离乡,挥戈上阵,将满腔热血抛洒在这块土地上。千年时光恍如烟云,到如今只徒留这些文物古迹让后人感慨万千了。
除 了刀光剑影的战争史外,武威还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莫道武威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这是清朝诗人许荪荃咏武威的诗句,道出了它人杰地灵的辉煌历史。一匹横空而出、笑傲苍穹,超飞燕而前行的“铜奔马”让武威声名远播,一块“大夏碑”让武威的文化形态更具独特和多样化,这些古老的汉文化,西夏 文化和凉州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以民风民俗的形势洒落在武威的大街小巷,等待后人去捡拾,去整理,去领悟,去体会,去品味。武威这块由雪域高原、祁连冰川、黄土大山、森林草原、大漠戈壁围组而成的河西绿洲,不但有辉煌的历史,更有灿烂的今天,它是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见证,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是世界白 牦牛唯一的产地。
车 子驶出了武威城很远,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那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归。”的淡定自若,临危不惧,豁达豪爽的气势上。武威这座古老的威武之城,即使没有走进它的怀抱,即使从它的身边匆匆而过,我依然被河西走廓的遒劲雄风,祁连山下的粗犷气势,文化古城的庄严肃穆所感 染,被葡萄美酒的沁香所迷醉。
三、走近敦煌
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对那在大漠深处沉睡了一千多年,仿佛绝世幽兰般孤洁高傲的莫高窟艺术,那震撼了整个世界艺术界的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敦煌神话,充满了向往和渴慕。
曾 经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在莫名的忧伤和失落之后,沉浸于先生的笔墨中,被那苍茫、辽阔、寂寞所震撼,但终因太年轻而没有走出陇东的山山水水,没有能将心底那份挥之不去的绝望埋藏在大漠深处,也没有能让域外的风戈壁的沙吹糙娇嫩的心。而今,当我怀揣中年人的沉稳和内练穿越茫茫戈壁,穿越干枯的塞外光芒, 行走在这条通往梦之都的千年古道上时。我知道,此时才是我最该来的时候。当年那个一心想着放逐自己的少年,娇柔脆弱的情感,难以承受敦煌之大、莫高之奇,而耄耋之年,迟钝衰竭的心脏又将不抵戈壁的苍凉、大漠的孤寂。
我 是凌晨五点到达的,整个敦煌城还在沉睡之中。因为乘坐的是卧铺车,一路上早已睡足了觉,又急切地想看看敦煌的街景,便放弃了找家宾馆休息一下的打算。走出车站,和同行的表妹只背一只小旅行包,顺着街道一直向西走去。空旷的街道上空飘浮着清冷和静默的气息。那干净平整的柏油马路,林立在街道两旁的机关店铺, 都和我生活工作的城市没有两样,可是,我走在这里,却有一种踏入时光隧道,踩着丝竹管弦,和千年前的商贾旅人在飞天妙曼的舞步中漫步同行,和打通河西走廓的张褰,西去取经的唐代僧人,满载着丝绸陶瓷的马车,精通音律的西域使者,和许许多多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相遇于此的奇异感觉。而静立于街道两旁的风景 树、高大的楼房以及那些散落于街心花园的奇花异草似乎在提醒着,我行走的敦煌城,不只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
街 道的拐角处,有个还没有顾客光顾的早餐摊点,几个男女正在忙乎。我站住问那个正忙着揉面烙饼子的男人,他们卖什么,那个男人说是烙饼稀饭,还有豆浆油条。他边招乎我们在旁边一张简陋的桌子前坐下,说马上就好,边抬头问我们要不要来碗稀饭。然后不等回答,又对正在清洗碗筷的女人说,给她们来两碗稀饭,让她们 偿偿咱们敦煌的米香。又边忙活边问我们是哪儿人,以前到过敦煌吗?得知我们是陇东人,这是第一次来后,便略带遗憾地说我们这时候来其实有点早,敦煌最美的是秋季,瓜果都熟了,满城飘香。或者再迟来一两个月,也可以吃到他们这儿的特产李广杏。我问为什么叫李广杏,他说是飞将军李广从新疆引种来的,所以叫李广 杏。当地关于李广杏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西汉年间,飞将军李广带兵西征,来到敦煌时正值夏季,天热干旱,将士焦渴难忍。这时空中飘来一阵奇香,李将军抬头一看,只见两匹彩绸在流云间飘飞。李将军便拔出神箭射击,其中一匹彩绸应声落地,变成一片果实累累的杏林。色泽黄亮的杏子惹得将士们纷纷摘食,可是吃到嘴 里却比黄莲还苦。李将军一怒之下砍平了杏林,可谁知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原地又是一片杏林,枝繁叶茂,黄橙橙的杏子挂满枝头,林中飘散着一股令人馋涎欲滴的醇香味。李厂忍不住摘下一个咬了一口,顿时满嘴生香,将士们也都上前摘了吃,不但香甜可口,而且精神大增。原来,那两匹彩绸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她们 俩奉王母之命前来解救李广。可是,她们只顾玩耍嬉戏,惹怒李广而射落了苦杏仙子,深夜甜杏仙子找到被李广砍到的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树桩上接上甜杏树枝,没想到却结出了味道独特清香甘甜的黄杏。后来李广打到了敦煌,便把这种杏子也引种到了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叫作李广杏。
故 事说完了,饼子也烙好了,稀饭也端上来了。虽然无缘吃到李广杏,可听着故事,吃这种和我们陇东地区差别不大的早餐却感觉味道特别好。这时客人也三三两两的来了,那个会讲故事的男人忙着招徕客人了,我便问收拾碗筷的女人,那个人以前是不是当过导游。那个女人抬头看了一下男人,笑着说,他以前给旅行团开车,听 导游说得多了,不过,这些故事敦煌人都知道啊。
我 走在浇铸着古钱币图案的人行道上,踏着汉半两唐开元,看着周围建筑物上以天马故乡、凿通西域、华戎都会、人杰地灵、和丝路花雨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内心生出无限的感慨。敦煌,这个因盛大辉煌而得名,因多种文化的交融汇聚而被神话了的梦之都,这个千百年来让世界各国热爱艺术的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不但以曾经的繁 荣昌盛、金戈铁马而威震西域。如今,就连街边一个卖早点的小商贩亦能对敦煌的历史人文如数家珍,言语间流溢着一种自豪和骄傲。这种人文环境的潜移默化,让我终于对莫高窟何以会潜藏在远离中原,交通不便的敦煌找到了一丝牵强的理由。是敦煌纯朴善良热情的人情风俗感动了佛祖,宁愿忍受孤寂、冷遇,也要滞留于 此,以千年清苦修行为善良的人,为南来北往的旅人游客祈求幸福,永保平安。
顺 着卖早点老板的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旅行社。旅行社老板是个热情和善的中年人,他很详细的介绍了敦煌的大概地理位置和旅游线路,说是有西线和东线两个线,而我此来的目的是奔着莫高窟的,当然首选莫高窟、月牙泉、鸣沙山这条东线了。他说每个人三十元钱的服务费包括今天全程的车费,导游费,还免费替我们买返程 的火车票,并把我们送到火车站。接着他又把两个漂亮清纯富有朝气的年轻姑娘介绍给我们,说这是我们今天的导游兼服务生,有事情就找她们。
八点半,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组成的这个小型旅行团在两位漂亮的敦煌导游姑娘的陪同下,乘坐一辆中巴车向距离敦煌市区25公里的莫高窟出发了。刚一上车,白晰的脸上点缀着暗红青春痘的导游便开始了讲解。其实,来之前我已经看过了有关敦煌和莫高窟的资料,也看过相关的图片,但此刻,面对车窗外渐渐稀少的树木、村庄,面对远处的沙山,车旁一闪而过的戈壁滩,以及点缀在戈壁滩上的苍绿色骆驼草和灰褐色的砾石,听着导游那 生动形象的解说,我都来不及再回首望一眼身后渐渐远去的敦煌城,心已经飞到了隐在大漠深处的莫高窟。
四、回望莫高窟
行走在通往莫高窟的路上,听着导游生动形象的解说,我不由得将头伸出窗外,企图在那遥远的天际,在浩渺无际的沙山和戈壁交界处找到那万道金光,而涌入我眼帘的依然是戈壁滩及沙丘。这条路乘车行走当然不算太远,可是,要 “将这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可以构成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我真的无法想象,那将是怎样壮观,怎样震憾人心的一幅巨型画廊。
从进入河西走 廓,第一次看到那浩渺无际的大漠戈壁,看到那干枯的边塞阳光,我的心就时时被感动着,一株草,一棵柳,一个行人,一块绿洲,这些在苍茫旷野中顽强生存并蓬勃成长着的生命,以一种不可言说的隐秘和激越撞击着我的心肺,让我的内心时时产生一种陌生的欣喜与冲动。及至到了敦煌,看到了被环围在戈壁大漠秃山之中, 被稀疏高大的树影掩隐着,犹如蜂巢镶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的莫高石窟,我急切的内心竟然生出了一丝胆怯,那扑面而来的神圣和永恒的气息,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苍白、渺小和单薄。
那条曾经清澈见底,潺潺而过让乐樽和尚滞留于此的小溪,已经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河床,和着远处那笔描刀削般俊峭走向优美的沙山,给人一种荒凉,苍茫、但是却静谧、安详的感觉。
穿过停车场,眼 前出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有好几座高低不一的塔,问了导游知道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僧人圆寂塔,又详细地看了王圆箓道士的塔。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无尽的感慨,对于敦煌莫高窟,对于中国艺术而言,王道士无疑是一个罪人。可是,他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他发现了敦煌莫高窟,并且忠心地守护着,他用那些在他眼 里不过一堆废纸的成捆经书、成沓画卷换来油漆,然后用尽全力去将那一个又一个洞窟粉刷一新。也许,当他远离家乡,孤守清贫和寂寞,不遗余力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内心还为保护寺庙,重修了洞窟而沾沾自喜呢。可如今,当他站在这里,和那些功德圆满的和尚一起注视着莫高窟,注视着他还没有粉刷完的洞窟带给世人的惊 喜和启迪时,他被后人唾骂指责的灵魂是否会感到不安呢?
步入寺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大牌坊”雄伟壮丽,气势不凡,坊额上“石室宝藏”四 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系于右任先生题写。寺院很大,树木葱郁,游人如织,期间点缀着许多标志性的雕塑。而正面崖壁上就是如陇东的黄土窑洞般重叠错落有致的莫高窟。洞外有几行清末僧侣和书生题写的佛经与劝诫诗,大概意思是世间人生多空茫,浮华富贵终成空,不如诵经成仙佛,了却俗世尘根净之类,这些话,平时去一些 寺院庙宇也经常见到,但都没有在莫高窟洞外看到时感触深刻。我想,只有真正清心净欲,不看重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无所欲求的人,只有那些一心向佛,有着顽强毅力的人,才能在这远离尘世的荒漠塞外开窟凿洞,潜心修行,才能将自己超常的智慧才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万事以善为本的佛,也才能让莫高窟这块神奇的宝地在 千年之后发出耀眼的光彩。
其实,在莫高
窟,最让我感动的依然是人。我不是学者也不是艺术家,面对那色彩斑斓的壁画,形态各异的雕像,我不能以学者的眼光去研究去分析去考证,我除过赞叹壁画的栩栩如生、雕塑的惟妙惟肖,充满内心的就只有感动了。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听着解说员从魏晋时的清风瘦骨指点评说到盛唐的丰满圆润,从大汉帝国的威武气
势到西夏王朝的传奇宿命,从飞天的飘逸俊美到反弹琵琶的奇思异想。跟随解说员的脚步,踩着汉道唐砖,面对那些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眼神,迷人的微笑和无数生命轮回的故事。我想知道,是怎样的手,让那泥塑木胎的佛祖穿上随风摆动的丝质佛袍,让那千千万万的小飞天,以千姿百态的精妙舞姿,凌空飞翔于洞窟之上,让
那慈祥的眼神、智慧的微笑,伴随着圆润柔美的似乎在轻轻挥动的手臂定格千年之久?我更想知道,是怎样的毅力,怎样的精神,支撑着那个人,那群人,将那些优美的佛经故事、人物典故、国家大事、农耕圈养,由大到小,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或浓墨重彩,或轻勾细勒,整齐有序地绘制在高大宽广的洞壁上?他们甚至没有
在那些墙角处,雕像背后,人的视线不曾留意的地方,留下一点偷工减料的痕迹。我抬起头,仰望着高达几十米的洞顶,看着那些欲飞欲舞的歌伎仙女,我的心在微微颤抖。我多么想知道,那个人,曾经以怎样的姿态完成这样细小缜密而又繁复枯燥的工作?他是否坐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让人用绳子把颜料和笔吊到他的面前,供
他挑选使用,是否为了不中断他喷发的灵感,而几天几夜不下脚手架,一只手在绘画,一只手拿着干粮充饥,因为没有另外一只手把背在身后的水壶取过来泯一口而嘴唇干裂?可是,那洞壁上的画诉说的不是他的故事,那无言的雕塑更是不肯透露他的任何信息。而且来这里的人,都是冲着他的画,他的作品来的,他们惊呼,他
们赞叹,他们兴奋,都是因为那是一件绝世之作,他们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他们不会去关心那个已经圆寂在某个塔里,或者干脆就坐化在某个洞窟中的这幅作品的创造者。
敦煌莫高窟,近七百个洞窟,我们只看了其中的十个,却感觉到已经走完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文化历程。离开莫高窟时,尽管内心的情感负荷已经
超载,但我还是被一种迷恋的气息所陶醉,不忍离去。这一刻,我突然想到诗,想到那些轻佻俗艳,却情深意浓的情诗,唯其才是我对莫高窟难舍难分心情的最好写照。
莫高窟,这个令我的灵魂和内心开花,身心丰盈的地方,第一次来,就有种熟稔的感觉,有种回归故里的温暖,有种容身历史和艺术,内心经受错落有致的情感蜕变时的刺疼。
离开景区前,特意买了本《石窟艺术》,以此弥补自己走进洞窟时感觉到的贫乏和困惑,也想让自己距离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艺术稍微近一点,以便下次再来时能从容自然的和历史遗落于此的辉煌与华丽对话。
回望留在身后的莫高窟,依然是那么安详宁静,仿佛并不曾被一个凡俗的人打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