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矿难拍成电影,山西电影制片厂在揭谁的伤疤?
(2010-06-02 00:50:02)
标签:
山西电影制片厂矿难伤疤山西省委省政府王家岭对生命尊重杂谈 |
分类: 社会杂谈 |
“王家岭大救援”创造了煤矿救援史的奇迹!它即将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剧本以“3·28”王家岭矿透水事故真实事件为背景,着重描写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了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29日,本片导演、编剧携剧本初稿来到太原,举办剧本研讨会,特别邀请全程参加抢险救援的一线救援人员提出修改意见。(5月31日《山西晚报》)
山西电影制片厂是在拍马屁,还是在揭伤疤?在国务院对矿难处理意见还没有最终出来,在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追究责任,在遇难矿工家属悲伤并未抚平,山西电影制片厂这个时候提出把王家岭矿难搬上银幕,无疑是伤口上撒盐,平静中添乱。
一是他揭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伤疤。王家岭大救援确实是煤矿救援史上的奇迹,不管怎么说,他从死亡线上挽救了115条珍贵的生命。但是,毕竟还有38人没有救援上来。毕竟这是一场人祸而不是天灾。他留给我们的不是什么自豪,不是什么伟大,而是一种伤痛,一种悲剧,一种教训。153条生命就是有152条生还,那怕有一个人死亡,都不能成为我们歌颂的理由。我认为,山西省委省政府恐怕也不愿意再过多提及这场“救援史上的奇迹”,因为这种奇迹实在不好划到政绩里面。
二是他揭了生还矿工和死者家属的伤疤。生还者并不会因为自己生还就得意忘形,我相信他们的心理阴影不经过较长时间是得不到清理的。死者家属也不会因为得到经济上的赔偿,就忘掉自己的亲人。作为社会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转移他们对这场灾难的注意力和弱化他们对灾难的过于沉溺,而不是用对活者的称赞和对救援的歌颂,来强化他们的心理失衡。
三是他揭了网友的伤疤。本来大家对矿难的愤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有所减弱。但是,山西电影制片厂这么一折腾,又把大家拉回到了那段揪心的时光。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要知道,你是矿难,你不是唐山大地震,你没有体现人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你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后果。救援成功也只是我们在对生命轻视之后的一种尊重的弥补,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经验不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山西电影制片厂要想拍主旋律作品,题材多的是。为什么非要选这样一个矿难呢?现在看来,投资者肯定不是政府,那么投资者是谁呢?如果投资方是山西的煤老板,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