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政府办实事能否不再变味?
(2010-01-26 23:18:22)
标签:
实事群众杂谈老百姓官样文章建议政府为民 |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排出十件实事公布于众,然后明确承办的单位,完成的时限等,几年下来,确实为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但是,这一所谓实事工程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正在变味。一是实事越来越虚。比如把开展几次教育活动,请专家作几次报告都列入了实事的范畴。二是实事越来越易。比如把一些正常工作抽出几个变成“实事”,把上面已经给钱的工作列入“实事”,都是一些职责范围内的要办可办之事。三是实事越来越小。难事不敢提,大事不敢说,就找一些离老百姓越来越远的小事来顶数。这些小事怕明眼人看出来,就故意在上面戴上高帽子,看做很大,其实内容很小。比如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生态环境,今年要栽多少树云云。五是实事越来越巧。把为群众办实事变为让群众为我办实事。比如承诺要修一条什么什么路。出地的是群众,出工的还是群众。本来应该政府办的事,转嫁到群众身上。群众怨声载道。当然还可以列举很多现象,总之离办实事的初衷是越来越远。
造成实事不实的原因大体有这么几个:一是有关部门怕背上说大话的罪名,不敢碰实碰硬。二是心中没有群众,不愿碰实碰硬。三是应付差事蒙混过关,不去碰实碰硬。
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所谓的实事,不是让老百姓提出来的,是部门自己提出来的。不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有些人在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实事实不实,好不好,最后不是接受群众的检验,是上级说了算等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从思想认清,办实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做官样文章,还不如不搞。二是要从老百姓的呼声中找实事。比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走路问题等,群众年年喊,年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些事中有些才是真正的实事。三是越是不好办的事越要往实事中挤,利用办实事这个机制,来促成促使问题的解决。四是把选择权和评判权交给群众。实事从群众中来,最后还要到群众中去。五是不要把办实事变为派实事,反而增加了群众的负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