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有人愿意出价100万购买余秋雨石碑,钟山你干吗
(2009-12-16 05:53:25)
标签:
碑文石碑余秋雨钟山南京河南朝歌云梦山鬼谷子孙膑苏秦文化 |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南京钟山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六朝熏风,南唐遗韵;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钟山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南京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陵墓,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金陵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余秋雨 己丑秋日 文并书
香港《大公报》刊出的一篇文章称,这块自安徽运来的长12米、高4.8米、厚1.6米,重达136吨的天然巨石上,用金字阴刻着余秋雨所撰并以行书写成的碑文。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
张生说,我是读余先生文章长大的,实在不忍心先生注定不朽的文名在此留一遗憾。余秋雨才华迸发时不管是写苏东坡、海瑞的风雨家世,还是写敦煌卷子的流离沧桑,都令人过目难忘。但是,很遗憾,这篇碑文却几乎是写钟山的文章里面文心、文思最为贫乏的一篇。
张生认为,盛世为文一定要千锤百炼。如今人人衣食足而知文采,普通中小学生作文令人逼视,网上写手藏龙卧虎,很多人陪余秋雨趟过文化苦旅,品过山居随笔,已非吴下阿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手环伺,更需要已经成名者慎重落笔。以钟山整治而言,斥资50亿,移民二万多,确实是一项超越当年滕王阁的工程,秋雨先生不能为此等文章,可以不为,为后人留一块飞白也是功德。反复表白有没有收取笔润,反而落俗了。
|
余秋雨此文,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确实通俗了些。因为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不用费劲就能看懂。但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讲,确实是一篇好文章。正如钟山景区有关工作人员所言,让余秋雨撰写碑文,一是余秋雨名气大,二是多次到过钟山对钟山比较有感情,三是余先生文笔也不错。余秋雨先生深谙旅游之道,他知道,钟山让他写碑可不全是为了弘扬什么文化,也不是为哪个伟人树碑立传,人家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个目的是完全达到了。
有几点成功之处令从折服:一是选人选对了。找余秋雨算是找对了。他不要说写个碑文,就是丢掉一只鞋可能就会成为新闻热点,旅游不正是要这的吗?二是碑文写对了。你找一个古文学专家,完全按照文言的要求格式去写,你最多就是个碑文,你会成为游客关注的景点吗?三是炒作炒对了。骂人者现在可是在给余秋雨先生和钟山景区作活广告。你骂的越狠,人家的知名度越高,人们的好奇心越大,钟山景区越火。谁最高兴,当然是钟山了。这不,大冷天,这么多人跑到钟山来,不就是想来看看余秋雨这块碑吗?
我看了看余秋雨这块碑文,稍作改动,我们河南淇县也能用(淇县古称朝歌,是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境内云梦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隐居地。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曾在此求学,人称中华第一古军校。淇河,是诗经胜水,北方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现稍作改动,请余先生不要见怪:
“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其中之一,在朝歌云梦之麓。此地山雄水碧,古迹连绵,徜徉其间,步步皆是商朝熏风,卫都遗韵;隐隐可见大殷王气,智者身影。每当清秋时节,重重悲欢归于枫叶,滔滔故事凝于静穆。山岚夕阳,明月林禽,真可谓中国文化之最高诗境也。
云梦风景,美则美矣,无奈龙虎际会,风雨苍黄,历尽浩劫,日渐颓芜。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淇县人民于甲申之年启动整治宏图,斥资一十亿,搬迁三两村,移民一万余,增绿七千亩,新建栈道,呼集物种,辟出诸多公园,重修两大寺院,一时气象万千,如画卷新展,岭苑初洗,经典再现。朝歌古城,自此更可俯仰岁月,迎迓远近;中华文明,由此增一聚气之谷,读解之门。主事者命余作文,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 ”
余先生如有兴趣,可拨冗重赐墨宝。如无空闲,就钟山这块碑拿来就可使用,不知当否?
钟山景区管理局,不是有人建议将余作碑石移走或毁掉吗?且慢,我们河南淇县云梦山愿意出价一百万购买,你们干吗?愿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