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女儿要参加学科检测。赛前,老师发了很多试卷进行训练。为了完成作业,女儿总是加班加点地做题,从她的表情里看,真的是深深地陷入题海里。
我不想指责老师的过错,(其实,老师也想让学生考好,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做法上过于简单。)但我想,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并不是最佳方法。一直以来,老师信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话。
问题是老师们并没有坐下来,统筹一下学生的作业,语文作业要有多少,数学作业要有多少,究竟什么样的作业才是最好的。学生是否在快乐的情绪下完成作业?作业数量少,作业的质量一定要高。有些题目是机械性、重复性训练,不如不做。如果布置的作业太多,学生完成起来难度大,势必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当一个学生失去玩的时间,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高,当然也就无快乐可言。
老师在教学时,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要常常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苦衷与心理动态,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还有一点:我们老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是自主式学习还是灌输式教学。倘若我们在平时的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参与性,学生学起来一定很买力。那种“师传生受”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其实,老师在给学生训练或讲题时,不应该仅限于答案,而着重培养学生的信心、指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教会解题的思路及技巧等。
我总觉得,评判一个学生,不能看他学到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他有无信心以及巧妙的方法。这一点才是老师给学生的真正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