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江西历代进士榜及科举制度

标签:
转载 |
近期,游客在参观庐山白鹿洞书院时,可以看到在书院门前的“贯道溪”旁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这就是“江西历代进士榜”。江西历代进士榜采用了碑廊的形式,设有木牌坊一座,立石碑25块,除前言和分布图以外,其他23块均为名录碑,刻录了江西籍进士名单1万1千余人,按进士数量的多少分地域排列,各县进士姓名一目了然。这是庐山管理局为了充实丰富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彰显先人学绩,展示赣籍才俊,激励后代少年,而建设的文化工程。白鹿洞书院经过半年多时间,搜集资料和校对整理,以及刻字、安装和制作,该项目竣工。白鹿洞书院设立“江西历代进士榜”,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促进了当代书院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科举制度源于汉朝,始于隋唐,完善于宋,盛行于元明清,整整延续了1300年,其间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在十万余名进士中,江西省占有十分之一,约1万1千余名,白鹿洞书院也有状元3名,进士数百人。这些江西籍进士中有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陈三立等政治精英和文化奇才。在古代可以说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中举可以参加次年由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会试。明清规定会试考生为五百人,录一百人,后增加到一百五十人。会试三场,三场后要试骑射书算。会试中录取的称进士,可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又称廷试,是给进士划分名次的考试。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一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顺便提到的是,头名进士即状元,也称为“魁甲”。根据天文地理中的说法,魁,即奎星,属廿八星宿中的名星,天上掌管文运的就是魁星。当时地方还有建立奎星阁祭祀奎星,祈求保护文运,因而就有所谓“天下奇魁 ”“魁甲”等名称。头名进士又有“独占鳌头”的说法。在唐朝时期,宫殿前面陛阶的正中,铺着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鳌是民间传说中的大海龟,它的四只脚是支撑天的四根大柱子)象征皇帝帝位永世长存。进士考试的殿试结束以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殿陛下面的两侧恭侯,名次宣布完毕以后,赞礼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列最前面的状元和榜眼,向前走到殿陛的下面,状元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陛阶上,迎接殿试榜,因而头名进士也称为“独占鳌头”。
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http://s1/bmiddle/48ac848d45d9999b36600
http://s15/bmiddle/48ac848d06fc28f6d78ce
http://s16/bmiddle/48ac848d45d999adc13cf
http://s3/bmiddle/48ac848d45d999b6659a2
http://s13/bmiddle/48ac848d45d999c0e19dc
http://s9/bmiddle/48ac848d06fc28fac3c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