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正传承千年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调查

蒙正传承千年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调查
蒙正苗族为夜郎竹王后裔,居住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人口约3万余人。有独特的服饰和民俗,历经50年调研,现基本厘清了蒙正传承千年的物质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体现在十个方面,现综述如下。
宋代胡宏《胡子知言·好恶》:“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 其生不穷。”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各民族中都有传说。而在 蒙正苗族中不仅是有传说故事,而且至今在民俗活动的事象中还传承着伏羲 女娲的“活态”文化。传说蒙正文化源流在伏羲山,由于年代久远大家都遗忘了!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竹王后裔们就开始寻找。一是从史书记载上寻找﹔二是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寻找﹔三是到山上寻找。从2005年至2009年用了5年时间才在伏羲山彭家院找到古人镌刻在大石上的夜郎天书,历经16年才破译。天书上的图案符号赓续载体在蒙正头饰、服饰、裙饰上﹔在习俗上。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我们的祖先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千百年来,为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靠的是口口相传,用民俗事象记载着历史,把历史穿在身上。在历史的长河中,沿着历史的巨轮一路走来,走到今天,大家都恪守祖训,不忘初心,世代相传,使我们蒙正苗族的历史文化完整的传到今天,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不然,我们今天没有根据认祖。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类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不可移动的,还是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产,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建造、创造、制作的,离开了物质材料,它们就不复存在。
蒙正中物质文化体现在石刻,夜郎王自制王印等有。
一、物质文化三个方面
1、伏羲女娲图形;2、计时日晷仪;3、阴阳八卦太极图;4、万里长城;5、黄河;6、长江;7、嘉陵江;8、四川盆地;9、蚩尤九黎;10、竹王宫;11、通天树;12、太阳;13、牛皮船:14、传说龙王画:15.一幅兽画。
(二)、石刻竹王像:古人在伏羲山彭家院把把夜郎王像镌刻在大崇宇山烂坝岩脚悬崖上;夜郎兵镌刻在观尝凳上;
(三)、夜郎王自制王印,汉代朝廷颁给夜郎王儿子的县印,夜郎国宝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在十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即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存在于婚俗,丧俗,祭祀、节庆中。
一是蒙正崇拜竹王:男性生体现供竹王偶像,逝用供的竹片陪葬为证回归祖宗;夜郎王自制王印图形做在妇女穿的衣服颈背上;始祖伏羲女娲体现在束供竹王追根溯源祭词上;
二是把历史穿在身上载体:蚩尤九黎体现在小孩戴的银帽上和妇女穿的蚩尤衣九黎裙上;万里长城绣在妇女背小孩的背扇上(苗语叫郎岗) ;黄河、长江、嘉陵江做在裙上,三条母江裙,七条江裙 ;船形江裙;黑衣黑裙(黑洋大箐) ;王印做在旗帜服旗帜挂上。
三是体现在丧俗活动上:后羿射日体现在办冷斋程序射日舞上;楚国的鸟崇拜体现在热斋竹王宫上(九只鸟);夜郎国24邑体现在热斋竹王宫上的24块牌;长途迁徙体现在热斋牛肋舞上;古代社会组织体现在丧事共用老鼓上;蒙正原有文字被牛吃了体现在热斋从牛肚里取块白片贴在鼓上;
四是夜郎竹王设宴招待汉使唐蒙体现在婚宴长桌席上;
五是最早开发贵州体现在正月初三祭祖用茅草摆祭上;
六是竹王多德的名字体现在巫事活动上;
七是祭祀祖先孟获.尤抄体现在合村共祭和各家祭祖名单上;
八是蒙正族谱体现在父子连名上;
九是母系遗风体现在鸭锯鸡锯活动上;
十是迁徙路线体现在人逝指路大歌上…….
两千多年前,夜郎国作为西南夷君长以什数最大的国家,但还没有自己成型的文字,而夜郎国在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公元前27年)就消失了,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纸是在东汉公元88年才发明,此时夜郎国已消失了115年。当时的夜郎国在一没有自己成型的文字,二没有纸的情况下,他们为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一是靠口口相传;二是镌刻在山上的石头上;三是把历史文化绣在服饰、裙饰穿在身上;三是在民俗活动事象上;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