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45年,《蒙正一本无字的史书》完成!

历经45年,《蒙正•一本无字的史书》完成!

前言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书名的由来
《蒙正•一本无字的史书》源于1978年,当时我在区里工作,一天下乡到革利公社革邦大队检查工作,晚上住在杨锦春家,大队长杨锦荣等都到杨锦春家里来坐。大家在一起具宣传政策、摆工作,又摆民族的历史故事。大队长杨锦荣说:“我们这支蒙正苗族很落后,主要是没有自己的文化。” 在坐的10几个人都这样说。因我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两年,看史书知道苗族迁徙史,经过黄河、长江、嘉陵江。我对他们说:只能说我们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现在妇女们穿在身上的“别夺阿来呆”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我说:“别夺阿来呆” 翻成汉语就是“三条母江裙” ,祖先们为了不忘记迁徙经过的黄河、长江、嘉陵江三条大江河,就把三条大江河做在裙上叫“别夺阿来呆” 翻成汉语就是“三条母江裙” ,大家恍然大悟,都认同。从那以后,我就留意观察和收集蒙正苗族在生产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资料,历经了45年,现资料基本收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为方便查找和留存,我把它汇编成书,定名《蒙正•一本无字的史书》。
为该书讲述提供资料的祭师、歌师、艺人,大多已作古。《蒙正•一本无字的史书》定稿,把蒙正苗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汇编成书,也是对为该书讲述提供资料已作古的祭师、歌师、艺人的告慰和缅怀。
二、了却一桩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