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纳佐·哥佐利(Benozzo
Gozzoli,1420/21-1478),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画家之一。早年师从安基利科,不久成为安基利科的助手,在卡斯莫·美第奇(Cosimo·Medici)的委托下帮安基利科绘制San
Marco的水彩。哥佐利深受安基利科影响,但他完全没有依循老师的消沉情调,而是热衷于表达佛罗伦萨社会生活中最繁华的民俗节日场景。这种题材当时几乎没有人敢染指,因为人物拥挤,壁画上很难处理好。哥佐利却独树一帜,善于以装饰性手法表现戏剧性的场面,在这种完美的自然生活写照里,加上感性而华丽的色彩,富于诗意的作品为意大利画坛所瞩目。



1460年,40岁的哥佐利开始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工程——受卡斯莫·美第奇之托为美第奇宫殿中新建成的私人礼拜堂进行室内装饰。在美第奇宫殿里的水彩壁画《三王来拜》(1460-1461年)尤为被人们称颂。《三王来拜》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降生后,东方三个国家的国王(也有称三个博士)看到天空有巨星高照,就特地来耶路撒冷行礼朝拜。可是画中毫无宗教故事的踪影,哥佐利为了讨好他的赞助人,选择描述一个虚构的关于三个圣人的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第奇家族游猎图。画中骑马的人正是美第奇父子三人,前景那位年少者叫洛伦佐·美第奇,后来统治佛罗伦萨数十年。他酷爱艺术,是艺术家的保护人和朋友。这是美第奇家族喜欢的内容。这幅画场面巨大,人物众多,山道曲折,林木茂盛,空间辽阔,简直就是豪华美第奇家族的行乐图。哥佐利选择的任务都是美第奇家族的朋友或是同事,他们在托斯卡纳区(Tuscany)游行。这便是美第奇珍贵的“朋友的朋友(amici
degli
amici)”人际关系网。哥佐利将童话式的风景,动物,人物和建筑布满了这个没有窗户的礼拜堂的整四面墙。哥佐利喜欢闪烁的颜色,如金叶和用天青石做成的蓝色颜料。这花费了卡斯莫·美第奇好大一笔钱,但是这正向世界宣布了卡斯莫·美第奇的富有是不可想象的。人物和环境描绘绚丽缤纷,精细入微,既吸收了中世纪的细密画传统,又掺入了世俗的人物和情节,画面既有空间感又富有装饰趣味,所以他的画很受新兴资产者和市民阶层的欢迎。哥佐利笔下的人物以一种真正的皇族气势,行过一处晴朗美好的风景,画中人物身著华丽的服饰,画面像快活迷人的神话世界,虽不是一流画作,但这作品保留了当代生活的多采多姿之愉悦纪录。画风回复了国际哥德派的风味。
1461年哥佐利创作了《莎乐美之舞》。自十四世纪哥佐利创作此画成为绘画的题材后,便一直影响深远,不断重复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中,并从小女孩要求别人斩下施洗者约翰头颅的形式而逐渐改变为绘画中以盘子捧着施洗者约翰头颅的美丽女主角;然而至十九世纪末期,莎乐美却成了画家笔下的情色女子,性与死亡的象征者,女魔的化身。哥佐利把所有“莎乐美的故事”情节都画入同一幅画,画中央是莎乐美为希罗德斯王歌舞后,要求希罗德斯王赏赐;左面的是约翰被斩头的一刻,虽然没看見约翰的面容,但是从他的姿势看來,他在祈祷,毫无惧色;后面则是莎乐美给母亲献上“礼物”。在这幅作品中哥佐利除了强调舞姿外,还将莎乐美重复出现在作品画面的正中央及左后方,使她成为主要角色之一。虽然脱离不了传统上注重叙述的连环画方式,但是哥佐利对莎乐美的想像力已前进一大步,从此登上最佳女主角之位。
了解这幅作品就要知道“莎乐美的故事”。第一种说法莎乐美是源自于公元1世纪约瑟甫斯(Flavius
Josophus)所著的一部标题为《犹太人的上古史》的史书,书中曾提及她的身世:莎乐美的祖父就是下令杀害全国出生婴儿的犹太暴君希罗德斯王(Magnus
Herodes)。希罗德斯王育有三子,其中第三儿子菲利普斯(Philippos
Herodes)就是莎乐美之父。莎乐美的母亲希罗迪亚斯(Herodias)为贵族之后且性格刚烈,在公元25年一次晋见罗马皇帝的途中,遇見希罗德斯王的另一权势更大的儿子安帝帕斯(Antipas
Herodes),两人相互爱恋,並决定结婚。由于安帝帕斯为政苛酷他们的婚姻的並不理想,故最后被族人驱逐。希罗迪亚斯虽然可以不必同行但她选择了随之同赴放逐之路。有关莎乐美的记载,书中只提到两点:一、她随着母亲改嫁到继父宮中;二、长大后曾有两次婚姻,因丈夫早逝而再婚,最后是嫁给一位犹太国王阿里思托布(Aristobul),並生下三子。
第二种说法源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十四章一至十二节和《马可福音》六章十四至二十九节中记录约翰之死。人物的身份均与《犹太人的上古史》书中相同,內容大约如下:那时分封的王希罗德斯想娶希罗迪亚斯为妻,施洗者圣约翰对他说:“你娶這婦人是不道德的”。希罗德斯很想杀了他,但因为他是先知,故只好将他囚禁起來。到了希罗德斯生日那天,希罗迪亚斯的女儿在客人面前跳舞助兴,希罗德斯王大悦并起誓,答应随她所求的给她,即使是一半的国土也答应。女儿受其母所使,就說:“请把施洗者约翰的头颅,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希罗德斯王十分为难,但因他已起誓,只好打发人去杀了约翰,把头颅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拿去给母亲。然后约翰的门徒将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约翰。这是一段记叙文,文中未提到“莎乐美”这个名字,而只以“女儿”称呼之。《马太福音》省略她的名字或许是因为在约翰受死的事件中,她的角色份量不夠重要所以被省略。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她乖顺的个性、善舞的能力及年纪不大。《马可福音》则是以一段对话的形式描述约翰遇害的过程:希罗迪亚斯的女儿进來跳舞,使希罗德斯和同席的人喜欢。王就对女子说:“你随便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又对她起誓:“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土的一半,我也必给你。”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她母亲说:“施洗約翰的頭”。与《马太福音》不同的是此段内容多了女儿去问母亲要求什么的部分,明确指出约翰是被希罗迪亚斯所害死的,在此女儿只是母亲借刀杀人的工具罢了。
第三种可能是源自于公元前14年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所写的《凯托长者谈年老》(Cato Maior De
Senectute)一书。凯托(Cato
Maior)是公元前2世紀的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的公元前184年发生一件撤职事件。事件的主角佛拉尼米奴司(Lucius
Flamininus)是一位领事。在他出任高卢领事期间,竟在一次酒席上听从陪酒女子之言,而将一名坐监的犯人处斩。如此恣意放纵的行为因而受到惩处。此事确实为真实事件,只不过在另一位史学家的著作《比较希腊罗马名人生平传》中所记载要求首级之人並非女子,而是佛氏身边的受宠的男孩。另外在公元1世纪罗马文人辛尼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的以诉讼形式写成的散文《争辩集》(Controtversiae)中曾提到,他年轻时曾对此事件发挥想像力将之改编成新的情节:佛氏因情妇的关系逮捕一位欲非礼她的男子。在一次酒宴上,情婦献舞于众人前,因获得喝采而藉此向佛氏讨取那名男子首級。佛氏酒醉神迷未加思索就答应了她。最后刽子手在她的情妇面前砍下首级,送上席來。此篇故事的内容几乎和《圣经》所载相同。《争辩集》完成于公元20年左右,而约翰去世的时间约在公元30年左右,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此罗马史事被结合在约翰丧生事件中,形成《福音书》的內容。至于是否真有莎乐美的存在,唯一可以得知的是在西洋艺术史上,施洗者圣约翰的死亡绝对与她脱离不了关系;虽然历史记载标示着文献的年代,但是对于约翰及耶稣的存在,一直无法证实,因此对于莎乐美的真实性,也只能从片面文献中暂时保留怀疑的态度。
后来哥佐利又在《创世纪史话》(1468年-1484年)中描绘出“乐园”。在绘画作品中,与主题相比,他更注重于对作为背景的风景进行详绌的装饰性描绘,在这幅“乐园”中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个特征。他想方设法对垂直延伸的几棵树构成的纵向线与并排做祈祷的圣女们的横向行列加以装饰性的描绘,使其与背景相呼应,令人想起意大利风格的庭园。圣阿哥斯提诺教堂(Chiesa
Di S.
Angostino)是典型的哥特式修道院,建于1298年,整栋建筑完全以砖块造成,两旁为哥特式的长形窗。教堂里有哥佐利的大量湿壁画,哥佐利擅长远近法的运用,再加上鲜明色调的呈现,使得此教堂拥有最宝贵的画作。其中所绘描述奥古斯丁生平的十七幅画作,逐一解释并概略叙述奥古斯丁的一生。其中一幅最有名的是奥古斯丁坐著阅读书籍,头斜倾,右手往内心探索挖掘的图像,意旨上帝存在内心深处,必须自我反省,寻找,忏悔,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
2009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Massimo
Mariani已经完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贝纳佐·哥佐利博物馆的设计。该博物馆取代了20世纪60年代建筑。博物馆的形状以之前的大楼设计平面图为基础。博物馆与附近一些教堂类似。整个博物馆分4层,3层地上,1层地下。Gozzoli’s
Tabernacolo della Visitazione 设于地下,部分地区的天花板比较低矮,照明来源于天窗透出的自然光。
Tabernacolo della Madonna della Tosse 位于一楼。 二楼是一个小型展览区和教育讲习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