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的建筑雕刻家仅次于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最有影响的人物是米开罗佐(Michelozzo,1396-1472)
亦作Michelozzi,全名米开罗佐·迪·巴尔托洛梅奥(Michelozzo di Bartolommeo)。
米开罗佐生于佛罗伦萨,早年师从著名雕刻家基布尔提(Lorenzo
Ghiberti)学习青铜铸造技艺。不久成为基布尔提的助手。1420年后两人合作塑造佛罗伦萨圣密开尔斯(Or San
Michele)教堂的圣马太像。1423-1428年,米开罗佐和雕刻家多那太罗(Donatello)合办雕刻工场。1425年为多那太罗所作的圣密开尔斯教堂圣路易像设计背景。两人最杰出的作品为普拉托(Prato)大教堂中的布道坛(1428年设计)。1433年随同其资助人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Medici)至威尼斯,在那里设计圣马乔利(S. Giorgio
Maggiore)教堂中的图书馆。他的建筑生涯是在1434年回到佛罗伦萨以后开始的。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有圣十字教堂中的修士见习所和麦迪奇礼拜堂(1445?),明显地受到布鲁内莱斯基的影响。
1446年布鲁内莱斯基死后,米开罗佐继任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工程监督。在佛罗伦萨宫的设计上对布鲁内莱斯基的革新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他的地位更为重要;其平面为方形,通常为3层,中央有露天庭院。外部立面上3层间用横的腰线画分,石砌作法每层粗细程度不同。这些特点造就了他独创的米开罗佐风格。他为科西莫·德·美第奇设计的坐落在佛罗伦萨的美第奇-里卡迪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1444-1459)是此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以其粗面光边石工和琢石石工著称,是早期文艺复兴建筑的最佳作品之一。美第奇-里卡迪宫建筑外立面采用较为封闭的处理手法,这是在正方形的建地上营造的一座内部有着列柱中庭的三层楼建筑。建筑的立面采取对比的元素,底层是凹凸粗糙的大石块、中层是排列整齐的石头,上层则是平滑的表面,楼层比例也是渐高渐窄,各楼的窗户也依照比例逐次缩小。中庭则是由典雅的列柱组合而成,和建筑物的立面形成内外强烈的对比。一层中庭的周围是拱廊,其构成与佛罗伦萨育婴院前的拱廊没有多大差别。住宅共三层,主要房间布置在二层,立面上的檐口高度约25m。建筑的外立面自下而上,通过材质和构图的调整,力度逐层减弱,檐口则借鉴了古罗马的处理方法,层次感很强,显示出理性、秩序的文艺复兴精神,和古典主义的人类尺度。三段划分强调水平方向,将建筑分为高度逐渐递减的数层。这使得当眼睛从极其沉重的檐口向上看时,建筑显得较为轻盈,并且明确规定了建筑物的轮廓。美第奇-里卡迪宫随后成为贵族豪门住宅竞相模仿的对象,稍后在意大利各地都可以发现模仿它的建筑。
到了15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的建筑师们企图将该城市的建筑风格加以总结时,由布鲁内莱斯基创造而由米开罗佐发展的建筑形式便成了一种传统。16世纪艺术家们提出“回到米开罗佐”,说明他的名字与该城市特殊风貌的密切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