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科洞窟岩画
(2009-10-30 20:42:15)
标签:
拉斯科洞窟杂谈 |
分类: 世界美术之古代原始美术 |
拉斯科较为庞大,想要到发掘到斯科洞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几千年以前洞窟中不再有居民居住后,从岩洞中逐渐脱落的岩石堆成了废石堆,这些废石堆将洞口严严实实地堵塞起来。此外,气流的流动及地下水的侵蚀都使拉斯科洞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冰川时代,拉斯科洞穴内的石灰岩发生了重结晶而转变成方解石,并且岩石的表面覆有一层难融性的粘土层,这些变化使得岩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重要的绘画遗迹均集中于主厅和两个主要洞道中白色的方解石质墙壁上。这些绚丽的岩画和雕刻画,均为记号和动物形象,以野马出现频率最高,而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被野牛撞倒在地的人。经考证,这些画大约创作于1.5万—1万年前。这些壁画很好的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文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巧妙利用岩壁天然的起伏来绘制狩猎的情景以及它们民族的人物画象。主厅面积为138平方米,洞壁上许多动物形象呈水平排列状。厅中入口对面一块崩裂的壁面上,绘有长达5米的大野牛,由黑线勾出轮廓,头、腿和腹部的下沿也涂有黑色。尤其是野牛的头部代表着拉斯科洞线描的最高成就。其他还有马、母鹿、棕熊和怪兽等。在洞窟入口对面左侧的中轴画廊,其左右两壁绘有牛、马、野驴和母鹿、野山羊等。“中国马”位于右壁,以黑色勾出轮廓,棕色和黑色涂染。马的腰身肥大,腿短且瘦劲,表现风格与主厅的绘画迥然不同。在靠近主厅的一条洞道中,动物形象多为线刻,尤以侧端井状坑坑壁上的“人与欧洲野牛争斗”最为突出。
从主厅和中轴画廊的绘画形象看,每个阶段的绘画均排列有序,很少出现叠压,图像与图像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呼应关系,很像是史前人在刻绘之先曾做过统一构思和布局。据分析,认为该洞窟中各种形象属14种相互继承的风格。这些原始画家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条勾画出轮廓,并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身体结构。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其主要图像又归属3个阶段:早期主要为单色线描,以主厅中的两头大野牛为代表;中期用黑色勾轮廓,红、棕色涂染,以“中国马”为代表;晚期主要用黑色绘制,以中轴画廊左壁的大黑牛为代表。上述3个阶段均属于奥瑞纳-佩里戈尔文化圈。拉斯科洞窟壁画是研究旧石器时代奥瑞纳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