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

(2009-10-11 08:58:19)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塞弗尔特

捷克斯洛伐克

文化

分类: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经过八十四年的轮转后,终于第一次轮上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小国。捷克斯洛伐克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二十世纪开展的诺贝尔文学奖竟如此艰难地轮上它,实在有些怠慢之感。因为在以往的八十四年里,欧洲的好几个国家已经轮到十多次了,可能是由于上述的缘故吧,因此,当1984年提出捷克斯洛伐克诗人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的名字时,瑞典文学院参与投票的院士们几乎个个投了赞成票,以至使得雅罗斯拉夫·赛弗特得以顺利地戴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为捷克斯洛伐克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第一份荣誉。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

    雅罗斯拉夫· 塞弗尔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捷克诗人。生于布拉格郊区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期经历了奥匈帝国的统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独立和俄国十月革命。中学没毕业就投身捷共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工作,并从事创作。他是当时著名文学团体“旋覆花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早期诗歌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19岁发表处女诗集《泪城》(1921),这部反映城市人民痛苦生活的诗集,使他成为捷克诗坛上年轻的无产阶级诗人。1922年,任捷共党报《红色权利报》编辑,并不断发表诗作。诗集《只有爱》(1923)和《无线电波》(1925),代表早期创作风格,即热情洋溢的汇歌生活、春天和爱情。

    3O年代,诗人进入创作的成熟期,转向纯艺术观点的“诗歌主义”,诗风有所改变,以写田园诗式的抒情诗为主。发表了《裙兜里的苹果》(1933)、《维纳斯的手臂》等大量的爱情诗。1936年以后纳粹德国的威胁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激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他写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反对法西斯侵略,歌颂祖国和作为祖国象征的布拉格,以及捷克民族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唤醒民族觉悟,激发人民爱国热情。他创作了《别了,春天》(1937)、《灭掉灯光》(1938)、《披着光明》(1940)、《石桥》(1944)、《陶土的头盔》(1945)等富有革命性、战斗性的诗集。

    战后至50年代,他发表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集,其中最著名并代表诗人一生创作最高成就的是《妈妈》,曾获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中广为传诵。6O年代中期,诗人又以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进入晚期创作。诗人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再次从心底唤起了对爱情、春天和美丽的布拉格的赞叹。《岛上音乐会》(1965)、《哈雷慧星》(1967)、《铸钟》(1967)、《皮卡迪利的伞》(1979)、《避瘟柱》(1981)等是晚期优秀诗集。其中前三部获得哥特瓦尔德国家奖金。他一生出版诗集达3O多部。1982年,又出版了洋洋数十万言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1966年,诗人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的诗歌意境清新,韵律优美,语言自然、流畅,音乐性强,深受捷克人民的喜爱。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斯洛伐克作家。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获198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捷克斯洛伐克,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捷克斯洛伐克《创造》周报等国内有影响的报刊都先后报道了雅罗斯拉夫·赛弗尔特获奖的消息和事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