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10日,九十高龄的瑞典老国王因病未能出席并主持诺贝尔奖金授奖活动,而由皇太子代替。联邦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从皇太子手中接过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状和奖金,全场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伯尔还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庆典宴会,面对一千多名来宾发表演说:“对我来说,到达目前的道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也和其他人一样,从战场上还乡,除了插在口袋里的两只手以外,一无所有,如果说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有一股拼命的写作热情。”“凭借他对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描写德国人的生活,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是伯尔获得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理由。
同以往一样,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参加角逐的候选人有意大利小说家莫拉维亚和诗人蒙塔莱(此人三年后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荷兰的作家、刚刚去世不久的费斯特代克;澳大利亚小说家兼戏剧家怀特(此人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法国作家兼政治家马尔罗,此人二十多年来,几乎年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人们一般都认为他的获奖是“三只手指捏田螺”,可是,他又一次落选。这一年,伯尔刚刚取代法兰西学院院士埃马努埃尔的职位,新任国际笔会会长,而瑞典文学院对于国际笔会有较好的印象。由于这两点,伯尔较之他的竞争候选人更具夺魁的优越条件。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
1917-1985)德国作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父亲是专门制做宗教用品的雕刻匠。中学毕业后,曾在波恩一家书店里当过学徒,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尔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在战俘集中营里待了几个月,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六年的战争生活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是伯尔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
“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O)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
(即一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姻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
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
“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7O年代,伯尔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峰。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作家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国际文坛巨擘。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7o
至1974年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