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悲剧里的喜剧
悲剧里的喜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48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

(2009-08-07 18:44:58)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拉格洛夫

分类: 诺贝尔文学奖

  鉴于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创作上的杰出贡献,瑞典文学院授她1909 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作品中“崇高的理想主义、生动的想象能力和心灵上的敏感”,荣幸成为第一位女作家夺魁而列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史册。从1904 年起,拉格洛夫每年都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推荐者不仅有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而且还有挪威、芬兰等国的一些学者,由此可见拉格洛夫的影响早就越出了国界。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拉格洛夫的夺魁所遇到的麻烦并不比任何一个获奖者少。虽然她1907 年出版的《尼尔斯的奇遇》一书震动了整个瑞典,那年她过五十岁诞辰时接到了无数令她深为感动的贺函。可是她那年的竞争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尼尔斯的奇遇》一书是拉格洛夫在全瑞典小学教师的敦请下写成的,他们的职业团体相当先进,会长本来是一位教师会的会员,后来出任了瑞典头一个自由政府的大众教育部长。他的名字被印在《尼尔斯的奇遇》的书名页上面(在出版商名称底下),这样做的用意或许是想藉此抬高瑞典教育革新的威信。可是这件事情却激怒了保守派的人士,他们的反对异常猛烈,一位曾经在1904 年支持过拉格洛夫的历史教授,也因此撤回了他的推荐书。更另人感到惊异的是,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威尔生教授也卷入了这一反对本国人拉格洛夫获选的声浪。他一会儿拉出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一会儿又涂改一份不利于拉格洛夫的材料,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瑞典文学院七名院士联合签署了一份强有力的材料,支持拉格洛夫获奖。经过两种意见的反复较量,终于在11 月11 日的会议中,瑞典文学院就压倒的多数通过了拉格洛夫当选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1858-1940)瑞典女作家。生于瑞典西部韦姆兰省玛巴卡村的贵族军官家庭。3岁时因下肢疾患,行走艰难,主要靠书籍和会讲故事的外祖母朝夕相伴,接触了大量的童话、神州的民间传说等。1882年,拉格洛芙入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室女子师范学院学习,受到科学的洗礼。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哲学、神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毕业后小学地理老师达10年之久,并于业余从事写作。1891年,第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受到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常识,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集《无形的锁链》(1894)、《昆加哈拉的王后们》(1899)、长篇小说《伪基督的奇迹》(1897)和《耶路撒冷》(1901-1902)等。《耶路撒冷》被称为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国家的史诗”。 

  1897年,拉格洛芙在瑞典中部的法隆市定居。1906年应瑞典一位小学校长的请求,答应写一本适合儿童读的书。年近50岁的作家,为了搜集有关资料,忍受着腿疾带来的巨大痛苦,跋山涉水,在全国进行实地考查。她在认真研究飞禽走兽的生活习性和规律、调查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童话小说《尼尔斯的奇遇》(直译为《尼尔斯·豪尔耶松传奇般地周游瑞典》)。这部作品使作家从此与安徒生齐名。 

  在她精彩动人的得奖演说中,她以赤子之心,对兹父、乡土和赐与她灵感的作家、思想家们表达了由衷的敬爱和赞美之情。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利纽克罗纳的家》(1911)、《死神的车夫》(1912)、《葡萄牙的皇帝》(1914)、《妖精和人》(1915-1921)、《罪犯们》(1918)、《勒温萧德》三部曲(1925-1928)、《安娜·史威特》等。晚年回到祖居玛巴卡田庄定居,仍笔耕不辍,又写了《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日记》(1932)、《圣诞节的故事》(1938)等重要作品。 

  1940年3月16日,年逾八十的拉格洛夫在她所最热爱的玛卡巴庄园病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