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渎:乾隆七次到过的地方

(2017-10-06 20:25:19)
标签:

江苏

苏州

木渎

园林

分类: 旅游

http://s15/mw690/001MxqEBzy7eNN5IDRIae&690
    木渎古镇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余处,其深厚的文化蕴积,幽雅的园林环境、脍炙人口的历史传说。进入古镇,只见街巷深深,人家或临街或枕河,河上还有质朴无华的廊桥。木渎古镇在三国时,已是三吴重镇。东晋时司空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建宅于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后舍宅为寺,木渎成为佛教胜地。

http://s6/mw690/001MxqEBzy7eNNyTTlHa5&690
    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诸乡镇的中心。至明代,木渎为吴县六镇之一。清朝中叶,木渎已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

http://s7/mw690/001MxqEBzy7eNN7OTkic6&690
    严家花园之气派让我们为之一震,严家花园原为台湾 严家淦先生之故宅,占地十六亩。一株古广玉兰冠幅宽广,浓荫蔽日,相传为乾隆下江南夜宿沈宅所栽,说着导游开始介绍着严家花园的历史,严家花园第一代主人,为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沈德潜。道光八年,此园被木渎诗人钱端溪买下,取名端园。光绪二十八年,端园又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国馨。严氏买下端园后,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能工巧匠重新修葺,成为江南一大名园。楠木大厅尚贤堂为明代建筑,体量宽敞,气宇轩昂,江南罕见。更有特色的是四季小园布局疏密曲析,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被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

http://s9/mw690/001MxqEBzy7eNNEoBUA28&690
    我们穿行于精心布局的春夏秋冬四小园,每一个精巧雅致的转折都让我们赞叹不已,而园林之镇的文化底蕴更让我们流连忘返。心想当年的山房,因皇帝的宠幸而热闹非凡,如今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恐怕是谁听到了发生在这里的沧海桑田般的故事,谁都会打上关于人生真谛为何的问号。

http://s12/mw690/001MxqEBzy7eNNaKUUrdb&690

    虹饮山房是清乾隆年间江南著名私家园林,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六次下江南必到木渎虹饮山房,在此弃舟登岸,游园看戏;刘墉等随臣二度下榻于此并题字留篇,并且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动人的故事。虹饮山房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清末,小隐园为一代刺绣皇后沈寿故居,秀野园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

http://s8/mw690/001MxqEBzy7eNNdQ1iDd7&690
    古松园在山塘街,因园中有一株500多年的明代罗汉松而得名。我们发现园内的另一大特色,是以双层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漫步其中,近看古松郁郁葱葱,远眺灵岩青山含黛。时值深秋,更有一株200多年的银杏金黄一片,与苍翠的古松相映成景、相映成趣。古松园乃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砖雕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古松堂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以喻八音联欢导游这样说着,如此造型在江南园林建筑中绝无二例;凤凰楼为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后园小巧雅致,旖旎多姿。

http://s11/mw690/001MxqEBzy7eNNg0zV07a&690
    榜眼府第在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近代政论家冯桂芬故居。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近代政论家、散文家。道光二十年(1840)得中一四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冯桂芬学识渊博、是林则徐的得意门生,故邑人称其宅为榜眼府第。我们进入书香气氛很浓的榜眼府第,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占地近十亩,是典型的清代园林建筑风格。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主要特色,最为精品是以人们俗称花篮厅的书房校分庐和内宅的砖雕门楼。一边听着导游的介绍一边走在以池为中心的花园,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榜眼府第,心理悠然想到了人生几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http://s13/mw690/001MxqEBzy7eNNtviEI1c&690
    游完木渎,踏上归途心有所感。人在木渎,木渎养人,呕血心事无成败,惟有青松传远声。在木渎,你可感同身受地觉察到,这里的建筑和园林、宗教和民俗甚至水文化,是如何熏陶、浸润并滋养着此处独到的人文和经济环境。木渎,她含蓄内敛却又随时开放包容,处处显示着与众不同的差异却是与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惊叹的和谐之美,她在这片土地上一坐就是2500年,虽是无法外移,却又是那般自信地兼容并蓄,青春永驻,傲视固守偏执之道。何谓天然聚宝盆?当木渎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