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赤城县独石口及其它长城遗迹: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世界遗产委员会当时的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在令兵器时代的军事意义: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而是攻击起始线,和交通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前线在长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游牧骑兵虽然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我们此行经过的长城分别有: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赤城县的独石口长城,以及沿路难以计数的烽火台等长城遗迹。除了乘坐现代化的大轿车“跑马观花”之外,在赤城县的独石口镇还专门花了20分钟“下马看花”。
(一)沿路的长城遗迹
紧靠天子脚下的北京长城,保护情况远高于外地。
1.北京的居庸关之一:
http://s2/middle/6159df3btab11d900bf61&690
2.北京的居庸关之二:
http://s3/middle/6159df3btab11d9a89bd2&690
3.北京的水关长城:
http://s1/middle/6159df3btab11da413b00&690
4.京藏高速公路北京段经过居庸关的部分:
http://s13/middle/6159df3btab11daca8c5c&690
相对于天子脚下的北京长城,出京后的长城遗址就十分残破了:
5.在怀来(沙城)——赤城路上见到的烽火台遗迹之一:
http://s4/middle/6159df3btab11dbec75c3&690
6.在怀来(沙城)——赤城路上见到的烽火台遗迹之二:
http://s14/middle/6159df3btab11dc85147d&690
7.在赤城——沽源路上见到的烽火台遗迹之一:
http://s6/middle/6159df3btab11dd1db5d5&690
8.在赤城——沽源路上见到的烽火台遗迹之二:
http://s5/middle/6159df3btab11de2103e4&690
(二)独石口镇
独石口镇位于赤城县西北白河上游距县城 45公里处与沽源县接壤,宝平公路从全境通过,全镇总控面积32万亩,有耕地26184亩(其中退地耕16905亩),6800口人,两个少数民族村,其中满族400口人,回族300口人,12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年降雨量400mm左右,无霜期90—110天,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零下28℃。
独石口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与张家口、潘家口、喜峰口等长城关口齐名。明王朝为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长城本身的修筑,将全线长城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九镇及总兵驻地分别是:
①辽东镇,总兵驻地在辽阳,后又移驻北镇;
②蓟 镇,总兵驻地在今河北迁西;
③宣府镇,总兵驻地在今河北宣化;
④大同镇,总兵驻地在山西大同;
⑤太原镇(又名山西镇),总兵驻地在偏关;
⑥延绥镇(又名榆林镇),总兵驻地在今陕西榆林;
⑦宁夏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银川;
⑧固原镇,总兵驻地在今宁夏固原;
⑨甘肃镇,总兵驻地在今甘肃张掖。
独石口处在冀北山地与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元望云道由草原进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代宣府(都司)防御辖区内北路防区须倾全力而防御的关口。
独石口城始建于宣宗帝宣德五年(1430),城方九里十二步,是年宣宗帝将上都开平卫迁至于独石口城,从此独石口(开平卫)便成了宣镇都司的北路(独石路)之首。成了“屏翰”之“屏翰”。
独石路长城修筑完备于明嘉靖年间。西起为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锁阳关北),到独石口向东南下,沿黑河与白河的分水岭,经镇安堡、龙门所至后城的马道梁入延庆永宁四海与八达岭段相接,全长四百六十余里。
从清以来,政府在独石口曾设过理事厅,北辖多仑,南管延庆,相当于今张家口市的管辖范围,民国时期设过独石县。
清康熙皇帝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统大军亲征噶尔丹,出塞、班师皆走望云古道,并驻跸独石口,巡察了这里的险绝形势和边关防务。
9.独石口附近的地理形势:
http://s11/middle/6159df3bt7781f609ebda&690
10.独石口镇街道:
http://s1/middle/6159df3btab139bb90500&690
独石口素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关因此而得名。这座耸立于关前的独石上,镌刻着“突兀孤秀”、“一石飞来”两组大字。独石城坐落在南北流向的两河之间,左为黄龙河,右为青龙河,背靠蜘蛛山,所以有“二龙戏珠”之说。
元末明初独石口就以“朔方屏障”驰名天下。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驻独石大阅将士,1430年移开平卫(今内蒙古多伦)于此,始建关城,初为黄土夯筑,后改用青砖包砌。在明代200多年间,这里战争频繁,边泰之日甚少,“土木之变”时独石口曾被蒙古族瓦剌部攻破,关城遭到毁坏。当时有一名叫田坤的千总死于战斗之中,田坤的女儿率兵浴血抗战,最后寡不敌众,被围逼在关口南面的山崖之上,她不甘被俘受侮纵身跳崖殉国。后人为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将此崖命为舍身崖。
独石口城内,原建有一座精巧的独石庙,庙中有四大景,即无梁殿、无影塔、无孔桥和无耳钟。四大景尤以无影塔巧夺天工,据说晴天从日出到日落都不会有塔影投入地面,至今弄不清原因。
但是,我们见到的独石口镇与沿途的长城遗迹类似,已经没有什么历史遗存了,就连城墙的砖头都被拆毁,挪作它用了。我们只见残破的断墙土堆了!其原因,此次行程的同伴李先生感叹道:“独石口兴于明,毁于文革。”可见“文革”影响之深远。
11:30我们在独石口镇停车20分钟,等候自己开车追来的郑先生夫妇。由于历史遗迹损坏严重,我们遂下车拍摄了几幅现代照片:
11.在下车前拍摄的独石口镇城墙之一:
http://s15/middle/6159df3btab12be18673e&690
12.在下车前拍摄的独石口镇城墙之二:
http://s15/middle/6159df3bt7781dfe5f2fe&690
13.在下车前拍摄的独石口镇城墙之三:
http://s4/middle/6159df3btab12c000c623&690
14.独石口镇西的牌坊:
http://s6/middle/6159df3btab12b98a7995&690
15.独石口镇西牌坊的细部:
http://s16/middle/6159df3btab12b593a7af&690
16.独石口镇的历史介绍:
http://s1/middle/6159df3btab12b69ba840&690
17.浮雕康熙过水关局部:
http://s10/middle/6159df3btab12b8ad1e59&690
18.金光灿烂,不伦不类的现代垃圾“开荒牛”:
http://s14/middle/6159df3btab12b7c85e8d&690
19.镇里漂亮的中学,由于放暑假未见学生:
http://s15/middle/6159df3bt7781df6ef95e&690
20.镇政府门前的古迹,当地人说有100多年历史的大柳树:
http://s3/middle/6159df3btab12bb4b6232&690
21.透过街上的民宅看到破败的南城墙:
http://s14/middle/6159df3btab12bd3d297d&690
22.大地先生给部分同伴在城西牌楼前拍摄的合影:http://s6/middle/6159df3btab1323c04fb5&690
从独石口蹬车,我们继续前往沽源县。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